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荚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荚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愚公移山,头悬梁锥刺股,中华民族向来具有坚韧的美好品德。
材料:
宽容 孝顺 诚信
尝汤药涤溺器 言九鼎诺千金 荐管仲纵孟获
廉蔺交好 鹿乳奉亲 立木城门 怀橘遗亲 尾生抱柱 退让三尺
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向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3.下列各项中破折号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快了,快了!三老爷,请坐一会儿罢。——倒茶来。”
B.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去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C.她一路摸索着,费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
D.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就像放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
(2)《礼运》中体现“大同”社会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_____, _____。
(3)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_____,____”两处景物描写写出武侯祠堂因少有人来祭拜,显得荒凉、冷落的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宜人。
C.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D.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