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写到“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芳华”本意...

作文

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写到“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芳华”本意为芬芳的花朵,比喻高洁的品性。现在也指美好的年华。

请以“绽放芳华”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例文: 绽放芳华 世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富有诗情画意了,生命感动心灵的是在于你怎样勇敢的活着。敬畏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然后开心的活着,绽放芳华!——题记 生命的庄严不是你途经多少花园,而是当你双眼含着泪花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最纯真的微笑。生命是大自然最富有灵感的伟大创造,活着是天地万物最为勇敢的明智选择。活着,可以感受春夏秋冬的变换;活着,可以欣赏美丽绚烂的自然风光;活着,可以穿越历史时空,感受古来圣贤的思想火光。所以,任何轻视生命的做法都是极其肤浅的行为! 生命是一个传奇,活着是一部童话。曾记得,童年的夏日,一群小伙伴光着屁股在河岸边抓鱼的快乐;曾记得,在雪花纷飞中诵读唐诗宋词的画面,一边读一边在雪地上轻轻的走;曾记得,在庄严的国旗下,满怀激情的向伟大祖国宣誓——此生,要为国家之繁荣、民族之复兴而奋斗!五彩的生命时光里永远不能忘记校园里我们努力拼搏的身影。在人生旅途中,时光就像诗人笔下那朵红红的石榴花,更像朦胧中那一个个浅淡的微笑,那是一种韵味深长的美。 活着的真正内涵在于上天借给了我们一段时光,让我们去发现人性的真善美。生命或者一粒种子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虽然渺小,但却不忘对蓝天、对阳光的憧憬,不忘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便是一种“对活着的向往”。卑微渺小的时候不要沮丧,因为“踮起脚尖,就更加靠近阳光”;令人动容的不是生命的华丽,而是生命如何以一种艰苦卓绝的方式活着,并用活着的方式大胆的宣告——生命是宇宙之精华,更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壮举!” 每个人都只是时间和空间里的一个过客,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延长生命的意义。西塞罗说:“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岁月可以带走很多,包括生命本身,但是岁月却无法带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我们能够尽最大的力量去追寻心中的梦想,未来是什么我们难以意料,但是寻梦的过程就是生命最值得留恋的风景。活着就是轻轻的来了,而后惊天动地的做了,最后又轻轻的走了!其实,走了也是一种“活着的极其高雅的方式”,因为认真的活过,故而无怨无悔。时光可以蹉跎青春,可以衰老容颜,但是,“威武的活着”却可以为永生不息的岁月留下不朽的经典。你看,很多飘在历史天空里的东西,虽然历经沧桑,但却依然鲜活如初! 人生的意义无非就是在平淡中活着,用活着的方式无限的延长生命的时间和空间,历史不会永远保留我们的躯体,但历史却能永远珍藏我们的足迹。活着是生命最强的赞歌,也是生命最美的芳华! 请尽情绽放吧! 【解析】 本题考查审题和写作能力。 一、审题:用心审准题意,否则“欲速则不达”。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本题引用了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的内容,“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并明确指出了“‘芳华’本意为芬芳的花朵,比喻高洁的品性。现在也指美好的年华”,可见出题者已经明确了立意。所以本文审题没有难度,只要按照要求“以‘绽放芳华’为题”写作即可。 二、立意参考: 1.珍惜时间,绽放芳华。 2.质本洁来还洁去。 3.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节操。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做最美的逆行者。 6.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三、可用素材: 1.马云在“成功学”演讲中提到“荷花定律”,给我们揭示了荷花的生长规律:第一天只有少数荷花绽放,第二天翻倍……经过不断积累与沉淀,三十天(荷花开花最后期限),满池的荷花悉数绽放,一揽芳华。它给我们深刻启示:积累蓄力,才能绽放芳华。积累,是蓄势待发的基础。荀子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成功需要积累,没有所谓“一炮走红”。有人只看到成功的瞬间,忘记蓄势的艰辛。因此,把瞬间当作偶然,忘记努力的必然。 2.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成功蓄力,把握机遇瞬间成名。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的成功,源于十几年勤学苦练,战胜枯燥,耐住寂寞。当首席演奏家与主办方发生矛盾,拂袖而去,替补的郎朗从容登台,面对二百多名各界精英,静心沉稳,拂去喧嚣,精湛的技艺与优美的肢体语言,诠释出乐曲的曼妙,瞬间点燃激情,赢得长时间起立鼓掌,满场荷香袅袅,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家诞生了。有谁说他是偶然呢? 3.沉淀,是爆发蓄力的前提。清代诗人袁枚注重积累语言,夫人赏梅时随口一句“梅树有了一身花”,他便记下,咀嚼品味,沉淀出“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袁枚积累语言把吸取精华再创新,是他成为大诗人的保证。物质需要积淀,精神品格更需要沉淀,久久为功,乃不两手空空,便能沉淀文化精华。因此,沉淀需要温火慢炆,吸取天地精华,为成功源源提供助力。谁能不说,这是成功之必然呢? 4.偶然与必然融合,演绎芳华。如果说积累是不断获取原料的过程,那么沉淀便是一股清流,洗涤原料,去除杂质与糟粕,提纯美的过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沉淀是喜悦后的冷静,是失意后的淡然,是失败后的吸取,是成功后的淬火。沉淀不仅能丰富技能,还能磨炼心性,甚至启迪灵魂,升华素养。凤凰浴火才能涅槃重生,虫成蛹破茧而出才能成蝶。沉淀的蜕变,是痛苦的过程,更是让美丽一揽芳华的过程。 5.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就应学会积累,历练心性,不骄不躁,一心向学。为提升素养而努力,在拼搏中彰显风采,待到山花烂漫时,绽放芳华丛中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积累知识,让生命具有厚度;沉淀枝蔓,让生命拓展宽度。枝繁才能叶茂,蓄力凝心,而一揽芳华。 6.天气晴朗的时候,安静的到湖边画一幅画,你或许画得不好,别人也可能不知道你在画什么,但是——那确实是生命中最美的色彩,是一个梦的摇篮。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像童年时代一样,用泥巴做几个小人。尤其在夏日炎炎的中午,卷起裤管,傻傻的站在荷花池里听知了的歌唱。此时,再哼上几个小调,那自然是很惬意的了。难过的时候固执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一整天的电视节目,或许一个人在小路上散步,还可以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说一些悄悄话。过了不多久,你就会发现,原本泪流满面的时光在岁月的相册里也是一个令人陶醉的记忆,那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温馨。所以亨利·门肯才说:“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7. 但丁就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不能因为阴霾而不见阳光,不能因为自己曾经受骗而怀疑真诚,更不能因为道路曲折而无视生命途中的风景和鲜花。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作家写到:“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四、行文结构: 这是命题作文,题目必须用“绽放芳华”,本文符合要求。开头段使用题记形式——“世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富有诗情画意了,生命感动心灵的是在于你怎样勇敢的活着。敬畏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然后开心的活着,绽放芳华!”富有哲理启迪意味,结构上扣题,突出中心并总领全文。第二自然段正反对比突出观点“要好好活着,以绽放芳华”,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然后看似宕开一笔,从童年写起,铺排列举,以彰显生命的多彩并表达奋斗拼搏不负韶华的感慨。然后分别从珍惜时间,追求质量活出价值等方面论证怎么做的问题,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结尾总结全文并照应题目发出号召:人生的意义无非就是在平淡中活着,用活着的方式无限的延长生命的时间和空间,历史不会永远保留我们的躯体,但历史却能永远珍藏我们的足迹。活着是生命最强的赞歌,也是生命最美的芳华! 请尽情绽放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微写作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中说“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联系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②请以“微雪”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描写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国时间4月15日傍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①尽管火势最终得到了控制,但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三分之二的屋顶遭到破坏,最具标志性的93米高的哥特式塔尖,在大火中轰然倒塌。②尽管该建筑有可能在未来得到复建,但是其原真性和历史性已很难再次体现。③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给全球的文化遗产防火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④明清紫禁城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同样含有大量木质建筑材料。近600年来虽也曾因雷击、人为失火或纵火而发生过火灾,但由于历代帝王极其重视防火,古代建筑工匠在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的防火措施,基本至今完好地保护了紫禁城古建筑群

1.若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可以认为,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    

A. B. C. D.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紫禁城古建筑群基本至今完好保护

B.紫禁城古建筑群至今基本保护完好

C.基本之间把紫禁城古建筑群完好保护

D.至今基本紫禁城古建筑群被保护完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曹文轩

①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讲,故乡在情感指涉上其实是约等于乡土的。乡土并非仅指一方水土,更重要的是这方水土所养育出的精神和情怀。乡土乡情,童年童趣,写人纪事,抚今忆昔,乡土甚至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贯穿始终的基调。董华的《大地知道你的童年》,正是一本充满故乡味道的散文集。全书九个单元,一百五十篇短章,花鸟鱼虫,世情百态,写尽了北方童年的生动与丰富,让我这个旅居北方多年的南方人也增长了不少的见闻。

②汪曾祺每当写到故乡时总会说“我们那个地方”,他像孩子熟悉母亲一般熟稔那个地方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风景,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但是风土人情,写得有趣不足为奇,写得有情绝非易事。天南海北,风情各异,找出一两处此处独有而别处难寻的景致和特色来渲染一番并不高明,高明的是写出这方水土的人情。正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让人记住的远远不是沱江两岸高高的吊脚楼,不是硕果累累的桃园,不是漂泊不定的渡船,而是那青山绿水的风景中,生活着的人,他们的良善,他们的狡黠,他们卑微而又勉力活着的状态。《大地知道你的童年》写顽劣的孩童,斗草捉虫,爬树下河,偷瓜摸蛋,打泥仗捉迷藏,正月十五散花灯,追忆童年的背后,却让人感受到“那个地方”生活着的人对泥土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悲悯,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逝者如斯夫的忧伤,因为年华老去,记忆中的故乡终究还是成了一代人回不去的遗憾。

③我料想董华在写作这本书时一定是愉悦和享受的,正如我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愉悦和享受一般,因为读着读着,就会让人忘却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那个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漫无目的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散落的村庄,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水流,阡陌相连的小道,袅娜缠绕的炊烟。生活虽然贫瘠,但是童年的乐趣却很丰盛。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④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使得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触手可及。童年虽然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却永无止境,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⑤现代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是去乡村化,城市无边无尽的扩张,乡村不断被蚕食,同时萎缩和流失的还有乡土的情怀。我有时不免感慨现在孩子的辛苦,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却要在繁重的学业间隙穿梭各大辅导培训班,仅有的闲暇时光也早已被手机电视电脑等占据,即使于乡村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恐怕也早已失去到大自然中找寻乐趣的兴致抑或也没有那样未开发的自然等着他们去开拓。正如董华在书中所言,“对应泥土和泥土里生长的东西,他们还有很多不懂;因为失去了懂得的机会”,童年生活贫乏得近乎可怜,对自然的认识几乎全诗从书本上得来,更遑论乡土情怀。这样的童年幸福感大约是要大打折扣的。

⑥《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让我感动的还有对于乡土情怀的传承,乡土社会凝结的基础除了大地,就是情感,而这种情感除了血脉亲情联系之外,就是乡情、邻里之情,进而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书中那个可爱机灵的叫董为的小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爷爷的教导下,离开都市,回归乡村,感受自然,拥抱自然,在和睦淳朴的乡间活泼自在地生长着。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与他同龄的孩子相比,董为的童年幸福丰盛得近乎奢侈,这一切都是他爷爷用心良苦的馈赠,而我相信这份生命中珍贵的馈赠一定会在那个叫董为的小伙儿以后的人生中大放异彩。

⑦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底色。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色彩。因为他漂泊游荡的灵魂终有归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B.勉力:坚韧努力

C.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反而更加鲜活

D.遑论:妄加议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多数中国人心里,故乡不仅指一方水土,更包含乡土精神和情怀,这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B.第②段以汪曾祺和沈从文两位大师的写作表明,在写到故乡时,描写风土人情容易,但能浸润作者深挚情感不易。

C.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现代城市孩子因缺乏乡村生活体验,无法体会自然的乐趣,童年生活不幸福。

D.作者相信,让孩子们在乡间活泼自在地成长,生成对于天地、自然、人世的态度和相应的礼节,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3.简要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

4.本文题目“故乡在远方”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包含了哪些内涵。

5.文章结尾说:“我始终觉得一个心中有故乡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宽厚而温暖的,而他呈现出的文字也是浸润了他故乡的水汽和色彩。”根据你的阅读经历,以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内容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③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位卑则足羞,____(韩愈《师说》)

⑦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⑩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姚鼐《登泰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1)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2)。

绦镟(3)光堪摘,轩楹(4)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1)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2)愁胡:发愁神态的胡人。(3)绦:系鹰用的丝绳。镟: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4)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所在地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洁白的画绢上腾起风霜肃杀之气,直接描写画鹰矫健威猛。

B.颔联“㧐身”“侧目”刻画了画鹰耸身准备搏击狡兔前的动作和神态。

C.颈联“堪摘”“可呼”写出了画鹰神采飞动,栩栩如生,好像呼之即出。

D.此诗阐发画意,寄托感慨,章法谨严,寓意深远,是题画诗中的杰作。

2.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B.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