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幸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

请以“幸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例文: 幸运 一触记忆,你就布满每个角落。似水年华中,你拉着我的手,我们一起走过。两年前,多幸运,让我遇见你。 两年前的我,猝不及防地被丢就进了高中的门槛,满心惊惶。也正是因为这样吧,才促成了咱们的相遇相知。那个秋日的黄昏,夕阳暖暖的笼着我,一如你带给我的亲切温柔。我趴在你的怀里痛哭,哭诉着高中生活的不如意。你拍着我的背,笃定地看着我:“我相信你一定可以。”那一刻,我就在想:遇见你,可真是我的幸运啊。 后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两年来,我已习惯向你倾诉,心中的烦恼琐事,我总是一股脑的倒给你。或在教室,或在走廊,或在办公室,或在宿舍,无论在哪,你都能给我最中肯的建议、最贴心的安慰;语气或温柔、或严厉、或幽默、或振奋,可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你掏心窝的话,都是最暖我心的话!无数次的心灵鸡汤,一直都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存在。那些日日夜夜,我就在想:遇见你,我到底是多幸运啊! 还记得那个期中复习吗?那几天,你的嗓子难受极了,每说一个字,都牵动一阵难忍的疼痛。我们都劝你别讲了,可你笑着摆手拒绝了。沙哑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我们听在耳里,疼在心里。那声声低沉喑哑的嗓音,在我听来,却是最悦耳最动听的。那段本应是繁重忙碌的日子,现在忆来,却满满的只剩下感动。遇见这样优秀的你,我怎能说不幸运呢?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身而过。”茫茫人海中,多么的幸运,让我遇见了你。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今已是分别,放心吧,我会带着你教给我的,继续走下去。就让我再为你道上一句:“辛苦了,我最亲最亲的你。遇见你,我真的好幸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要求考生以“幸运”为题写作,那么文章内容就要围绕“幸运”展开,可以写一段幸运的经历,说明自己是幸运的;可以写几件幸运的事,说明自己是幸运的人;可以说自己的不幸,但从不幸中看到了大幸;可以说他人的不幸,通过他的不幸,对比出自己的幸运;当你遇难获救时,说自己幸运,说明你感悟到人间真情在;当你为自己遇到好妈妈、好朋友,好老师而说自己幸运时,说明你有感恩心。总之,行文过程一定要写出幸运的原因。从体裁上,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可以通过环境、细节或人物的刻画来具体写一件或几件事。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我是幸运的人。 (2)那天,我真幸运。 (3)遇到你,我很幸运。 (4)做一个“幸运”的人。 行文结构:本文开篇点题“两年前,多幸运,让我遇见你”。然后从两年前入学写起,面对高中生活的不如意,你的鼓励“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接着用一段文字概括你对我的帮助,那是一种心灵的温暖,“语气或温柔、或严厉、或幽默、或振奋,可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你掏心窝的话,都是最暖我心的话”;又写了考试前低沉喑哑的嗓音给我们讲课一事,使我再次感受到“遇见你,是我的幸运”。文章结尾引用名言“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表达自己遇见这么好的老师是一种幸运,“我会带着你教给我的,继续走下去”。 素材: (1)上帝把生命之水撒向人间,一声啼哭点亮了天空,渲染了大地,春天抚摸细柳,溪水缠绵鱼儿,白云散漫天际……。一个美丽的世间,我很幸运!幸运的降临! (2)阳光布满大地,雾珠停留在青叶上久久不愿散去,春鸟清亮的歌唱轻轻唤醒我粉色的梦,打开窗户,贪婪的吮吸清新的空气。坐在秋千上,空气中细小微粒在脸颊上不住的跳动,逗的我乐呵呵的笑起来。妈妈温柔的楼着我,把我荡在高高的天空,好美好美,我曾一瞬间的迷离。妈妈告诉我:善良的人可以变为天使,可以坐在云端,穿梭在云海。此后我常常坐在秋千上,希望天使可以看见坐在秋千上充满憧憬的我。希望天使能实现我这个小小的,洁白的梦想。这时我可以说,我很幸运!幸运的拥有! (3)你还记得吗?那年我的中考落榜,当我知道分数的那一刻,我就有了一种前途渺茫的感觉,也许是朋友间有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吧。你打电话给我,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其中的一句,我仍记忆犹新,那就是:“只有弱者才会在困难面前倒下,正真的强者,会在困难面前好好地把握自己,越难越强。”你曾问我是否后悔过?我犹豫没有回答,你便说:“无论做什么事,做了就不要后悔,用你后悔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我听了你的,开始去面对这件事,在自费和补习中选择了重新再读一年,我想,我既然没考上,就说明为基础不行,那我就选择把基础打扎实。而你,你却选择了去读技校,我问你为什么不自费也不补习而是选择去读技校,你说,人生有许多选择,而你去读技校只是选择中的一个。我无语,在心底默默地祝福你。 (4)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 ——达尔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学习。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人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诗歌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目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烘烘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的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Bcc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桩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上了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人大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可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物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老人,抱着一大堆礼物,一个箭步窜上了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立定脚跟。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聚拢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代表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这问题我无法答复,至今是个悬案。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节选自《梁实秋散文》)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古人送别的雅人深致,既有直接的引用,又有巧妙的典故化用,让读者觉得文章底蕴深厚,更能体会到这种雅人深致。

B.文章的语言表现力强,“揪、起、赶、挤、找、扯、耗、散、吐、噘”,动词的串联使用效果鲜明:生动刻画出一个“周到”却不走心不过情的送行人形象。

C.作者批判现实的态度通过古今对比表现出来:古人送别往往是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现代人的送行更多只是一种应酬的礼节,往往成了某种表面的姿态和做作的虚荣。

D.第二段写到外国人笔记里的“雇人送行”,体现了作者自由驰骋的思路,增添了奇闻轶事的情趣,也为后文写“最悲惨的一幕送行”埋下伏笔。

2.文中提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作者为什么说那是一次“最悲惨的”送行?

3.文末作者赏识这样一种心情:“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种心情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巳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家、烟鸟栖定。

B.“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激动心情,很有韵味。

C.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D.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2.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甲。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略有改动)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②赭(zhě)衣:穿上囚徒的衣服。③自髡(kūn)钳:自己剃光头发,用铁圈系颈。④罢敝:疲劳困乏。“罢”通“疲”,疲乏,疲劳。“敝”疲惫,困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B.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C.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D.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官职名,战国始有,秦汉沿置。是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B.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警备的姿态。

C.弑,古时称臣杀君、子杀父母。

D.顿首即叩首,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对赵王轻视傲慢,引起赵王属下不满,赵王因感激高祖的恩德,阻止属下谋反,但阻止不成,反遭属下牵连。

B.孟舒、田叔不因赵王获罪弃主而去,而是穿着囚衣、剃光头发、脖子带上枷锁,自称是赵家的奴隶,以此表示对赵王的忠诚。

C.孟舒被免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是因为他面对强大的匈奴进犯,软弱无能,使许多无辜的士兵战死。

D.孝文帝通过田叔的回答,了解了孟舒的为人,解除了对孟舒的误会,又启用孟舒为云中太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2)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