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由“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组成。
B.对联,也叫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上下联中的字词可以是平,也可以是仄声,但要求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平仄相反、词性相同。
C.从内容上来看,新闻应该包括的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从结构上来看,新闻应该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
D.我国史书有三种最主要的体例:一是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二是国别体,如《战国策》《三国志》等;三是纪传体,如《史记》《汉书》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过程中。
B.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越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C.人们欲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改正过失。如何探索未知世界方面,《周易》提供了许多智慧,如“触类旁通”“数往知来”等。
D.这次征文大赛尽管选拔严格、难度较大,含金量却非常高,许多选手纷纷参赛,最后大赛组委会只选取了两个名额,评为金奖。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事情就怕“认真”二字,如果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脚踏实地行动,那么再难的事情也会慢慢变得简单;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草率应对,那么再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出现纰漏。
B.远远地看去,盘山公路的确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百折不回、九曲回肠,像一根柔韧的腰带,缠绕在山间,勾勒出山峰的婀娜。
C.青年基金会是一个广有羽翼的公益组织,它以促进青年的成长及发展为宗旨,短短的十余年间,在全国设立了上百个分部,帮助上百万的青年获得更好的发展。
D.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踏踏实实地下苦功夫,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思考,当发现方法有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及时改弦更张。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桀骜(jié) 菲薄(fēi) 轧票(gá) 诧异(zhà) 嘉言懿行(yì)
B.执拗(ào) 叱咤(chà) 廨宇(xiè) 辗转(zhǎn) 博闻强记(qiáng)
C.莅临(lì) 激亢(kàng) 婆娑(suō) 翌年(yì) 屏息以待(bǐng)
D.游说( shuō) 露骨(lù) 揩油(kāi) 籀文(zhòu) 刚直不阿(ā)
请以“幸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具有学习的能力。人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学习。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人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即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诗歌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构筑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构筑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