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

材料二:

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

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

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我们生而为人,都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

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

(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

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

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

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

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

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

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

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

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1.D 2.C 3.B 4.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②论证角度丰富多变;③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④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5.①材料一的观点: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上纲上线,将其拔高到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也不必对其妖魔化,将其视作落后、丑陋、粗鄙;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而已。②材料二的观点: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它反映了各国文化中如仁爱、勤劳、勇敢、平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共同价值理念;二是善于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③材料三的观点: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错,强加因果关系,粉丝数量多是李子柒“火”的表现,而“短视频没有字幕”则无中生有,原文为“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只是陈述“火”的表现; B项,“这使她的视频因‘太假’,从而招致批评”错,曲解文意,原文为“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C项,“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错,偷换概念,主观臆断,原文为“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C项,“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人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错,无中生有,原文为“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论点的分析论证过程。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B项,材料一论点是“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它事实上成了“对李子柒现象上纲上线”的论据,因为“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这是对“李子柒现象”的拔高理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要求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材料三在第一段就明确提出论点“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是总说;第二段举例论证,“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第三段所说的内容和第二段构成对比论证,论述了“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第四段和第五段分析了李子柒大火的原因,第六段得出结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结合上面的分析概括即可。 5.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要求是“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从材料一“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可见, 对李子柒现象,不能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李子柒就是一个成功网红和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 从材料二“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可见,李子柒现象给人以两方面的启示:一是李子柒的故事小却很真实,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二是善于利用丰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发挥大众文化亲和生动的特性,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从材料三“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可见,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讲好“小而美”的中国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是田径、游泳比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比的是团队的整体实力,而运动员之间接力棒的交接尤为重要,讲究技巧与默契。接力棒,传出了友谊,传出了力量,传出了希望。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接力”现象,有爱心的接力,有责任的接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艺术的接力,文化的接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两年前,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马婷佳带着创业激情回到家乡——浙江省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她注册成立了“绿氧家庭农场”,盖起标准化食用菌大棚,成为一名“农创客”。马婷佳知道,自己的农场规模小,单靠销售食用菌成品容易被市场淘汰。她瞄准亲子市场,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放农场大棚,举办食用菌科普活动和菌包制作活动。于是菌包成为紧俏货。很多家庭购买菌包,以便孩子观察菌类生长的过程,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农场有了人气,马婷佳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周边不少农户慕名前来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马婷佳建了几个微信群,以便更好地教授食用菌栽培技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按要求答题。

(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50字左右。

(2)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面疙瘩汤

李惊涛

面疙瘩汤里的葱油香味,总能让我很快醒来;但我知道,我必须躺着不动,甚至不能够睁开眼睛。我要让母亲觉察不到我已经醒过来。母亲在堂屋里静悄悄地走动,把盛好面疙瘩汤的两只碗,轻轻放到桌子上。我就知道,我的大姐和二哥,虽然还带着睡意,但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开始呼噜呼噜地喝面疙瘩汤了然后,在太阳没出来之前,他们要背上书包,在青灰色的晨光里,走上通往青口镇的河堤。他们是到县城上中学去的。

想到他们已经在上中学,我很无助和无奈。我知道太阳出来后,我会起床,却喝不到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因为我还在本村小学上三年级,而且是和双胞胎的两个妹妹,在同一个教室上课。

你无法理解1973年一个13岁少年内心深处的悲哀和不平。那种在年龄上永远也追不上姐姐和哥哥,因此也永远享受不到他们在家庭中所受的重视的郁闷,让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终日心事重重。我起床后,两个小妹妹也跟着起来。我们会被母亲叫到饭桌前,喝大麦或玉米面做的糊涂(粥),就着腌胡萝卜,灌个“水饱”,而后去本村小学上学。妹妹们只要一觉醒来,便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她们并不注意面前的三哥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手脚很重,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我当时的想法只能闷在心里:待我上中学时,看母亲早晨会不会做漂着葱花的面疙瘩汤给我喝;如果不做,那就是偏心!

小小少年清晨的怨气往往在夜里化为乌有。因为在我爬上床后,总能够感受到母亲来为我掖被子。母亲的动作是那样轻柔,让我在逐渐朦胧的意识里,依然感到温暖,知道母亲不是偏心,只是家里困难父亲每月47元工资,只给母亲20元养家,她实在无力让五个孩子早晨都喝上香喷喷的面疙瘩汤。同时,在入睡之前,我还生出某种信念:喝上面疙瘩汤,只是个时间问题……

1974年,我终于摆脱了与两个妹妹共读“复式教学班”的尴尬,到邻村的申城小学读四年级。由于路远,必须早起。我起床后,虽然只能看见大姐与二哥离家的背影,但饭桌上的面疙瘩汤碗,余温犹在。那一天,母亲无声地盛出另一碗面疙瘩汤给我。我接过汤碗的一刹那,心里忽然洋溢出一种强于妹妹、弱于大姐和二哥的优越感。喝完香喷喷的面疙瘩汤,在一种与母亲心照不宣的神秘感里,我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邻村上学。一路走着,我一路想,我快要加入大姐和二哥的行列了。听说他们在赣楡县中学学习都不错,二哥还创造了六门课考598分(百分制)的成绩。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学习好,才能对得起与他们一样的待遇早晨上学前,喝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

1977年,我实现了赶超大姐、二哥的愿望,以所在公社城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赣榆县中学,读高中。开学发新书时,我意外发现自己的考试作文《雷锋精神鼓舞着我》就收在下发的《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作文》里,并且与鲁迅、冰心的文章排在一起。我带回家给母亲看。母亲欣慰地微笑着,眼睛里似有泪光。高中两年,我延续了母亲的欣慰:两次捧回全县语文竞赛第一名、一次徐州地区(八个县)语文竞赛第一名的奖状回家,成为赣榆县中学的“语文尖子”。其时我和两个妹妹早晨上学前,都喝上了面疙瘩汤。那是我们的母亲,以终年举债的方式,竭力撑起一个困窘的家,让孩子们都走上知识改变命运的路。高考前夕,母亲甚至没有考虑我能否考上大学,便提前准备起我远行的蚊帐和被褥。事实上,除去大哥14岁入伍做了文艺兵外,1977年至1981年,我们兄弟姐妹都没有让母亲失望:二哥考入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姐考入铜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两个双胞胎妹妹,一个考入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一个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在高考升学率只有4%~8%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家考出五个大学生,在赣榆当地,一时传为佳话。

现在我已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但对漂着葱花的、香喷喷的面疙瘩汤,依然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偏好。无论天南地北,亲朋相聚,只要有面疙瘩汤,我都会在他们困惑不解的眼神里,急切地端起碗来,喝得津津有味,呼噜作响,直至大汗淋漓,仍意犹未尽。

因为我知道,在天国的母亲,会充满幸福感地望着正在喝面疙瘩汤的小儿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已经理直气壮地坐到桌子边上”中“理直气壮”一词用得极妙,表面上是写大姐和二哥,实际上反映了“我”的微妙心理。

B.文章在刻画“我”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其中动作、心理描写所用的笔墨较多。

C.“我”早饭时“摆筷子放碗,弄出很大的响动”,意在发泄心中的不满,两个妹妹尚小,聊着天,没有留意“我”的举动。

D.文章倒数第三段叙写“我”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交代五个人的高考情况,流露出自豪感,表明母亲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E.文章紧紧围绕“面疙瘩汤”,按照小学、中学、现在这一时间顺序行文,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叙事娓娓道来,情感真实感人。

2.小学时的“我”是怎样的一个少年?

3.文章是怎样描写母亲的?

4.文章中的“面疙瘩汤”寄寓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3)____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5)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