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截至目前,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接近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超过95%,文盲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至4%以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成效显著,作用巨大。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点明了“消息报道对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同时还陈述了“报道的事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炒菜时,①_______。菜品在放了添加盐的调味品佐料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放盐或少放盐。对于长期重口味的人,炒菜时用葱、姜、蒜、醋等增加菜的鲜味,或者做凉拌菜和沙拉时,用醋、柠檬汁、番茄酱等进行调味,既减少盐的用量,又平添一份风味。_________:炒菜时放盐早,盐容易跑到菜里去,把菜里的水分赶出来,使菜失去清脆鲜美的口感,同时菜的含盐量也大幅增加;③________,可以让人很容易感受到菜表面的咸味,从而减少盐的使用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民所系,吾土所宗。文化就是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五色土。正如月饼的馅料不局限于五仁、百果、火腿、双黄一样,我国地域辽阔,风俗多样,各地的中秋文化①       ,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发掘不同地域的中秋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爱国爱乡的意识。

正如月饼花样不断翻新一样,文化也在不断演进,②     ,就像大家互发的中秋主题微信表情包,每一款都在烘托团圆这一主线。创新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和趣味的形式与内容,滋养文化的根系,这样的节日文化自然会持久而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进步,单纯地把经典美食与传统节日挂钩,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胃口”。而用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节日大餐,让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来涵育国人的家国情怀,必会培育更为深厚、坚定的文化自信。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夸张 B.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 D.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让文化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以培养家国情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设计了两类动物以反问的语气对大鹏进行嘲笑,先是蜩与学鸠问“______”,后面又有斥鴳的一句“_______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既是写景,也是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嗅觉和视觉描写了山中春夏景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钱

袁枚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注]①姹女:少女。东汉灵帝刘宏母永乐太后好敛财,京城有童谣:“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②铜山:汉文帝曾赐宠臣邓通铜山,让他自铸钱。景帝时,邓家财被抄没,穷饿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将钱拟人化,以“君”相称。首联说日常生活“动辄烦君”,让“我”很发愁。

B.有钱要会用,不谈钱不一定就是真正清高,这种对世态人情的分析有道理。

C.嗜钱如命、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是要不得的,前车之鉴,人们应该吸取教训。

D.颔联叙述描写,表达了诗人的金钱观;颈联运用典故,具有一定劝世功效。

2.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6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化龙,字于田,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化龙起故官,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大怒。赐化龙剑,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断招苗路,乃移重庆,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川师四路,黔师三路,楚师一路分两翼,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比抗诸路兵,皆大败,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今死矣!”六月,刘鋌破土、月二城,应龙窘,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化龙初闻父丧,以金革起复,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