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①___________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②____________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③___________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单一节目形式中。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 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 6000 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 。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 3D 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 遗迹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呈现 遗迹 洋洋大观 皓首穷经
C.体现 陈迹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D.呈现 陈迹 卷帙浩繁 孜孜不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B.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C.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D.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用璀璨星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中有“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诗句,这里是暗用《荆轲刺秦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语意。
(3)《论语》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称许的“真的猛士”堪称这样的勇者,他们的“勇”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一)
苏轼
岐阳①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②。
(选自《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注释)①岐阳:西北军事重镇,是抗击西夏的前沿阵地。②乘传(zhuàn):乘坐传车,指奉命出使。西琛(chēn):语出《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意指夷狄臣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选取岐阳这个特殊地点,描写九月微雪富含深意,这与作者秉持的抗战主张相契合。
B.作者注重炼字,“冷”字一方面是指气候之冷,一方面是说作者嫌弃“官”小而厌倦仕途。
C.诗的颈联一个“别”字,巧妙照应了题目中的“怀”字,并指出与弟弟子由分别的事实。
D.“白发”句用词巧妙,“上”字形象生动地将作者鬓增白发的情况呈现出来,极富动态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自中华书局1959年整理标点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是谥号,谥号是帝后、高官或其他有名望的人死后,官方或门生故旧根据其生平与品德给予的称号,用来对其加以评价。
B.“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即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五谷和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所在,所以古人以“社稷”代称国家。
C.参乘,指陪乘或陪乘的人,《鸿门宴》中,樊哙为沛公担任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为参乘或车右。
D.皇后,皇帝的正妻,是后宫众妃之主。古代皇后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后来他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被调至外地任职。
B.袁盎曾劝文帝坚守君臣礼节,不要对绛侯礼遇过厚,致使绛侯很恨他。但在绛侯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绛侯辩白,使绛侯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谓公私兼顾。受宠的宦官赵同常常加害袁盎,于是袁盎找机会当面羞辱了他,但因袁盎所言符合礼制,文帝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孝文帝与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举行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文帝也很恼怒。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揭示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哪些人生智慧。
3.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