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西游记》中的金箍棒,某种意义上就是孙悟空的化身和符号。金箍棒什么样?书上说:“二丈(一丈约3.33米)多长,斗来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金箍”。箍的作用,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比如木桶的桶箍、女孩子头上戴的发箍。金箍棒中间是实心的“乌铁”,装两个箍岂不多余?
金箍棒有能大能小的神通,可以放进耳朵里,所以叫“如意金箍棒”。它还有一个神奇的来历,即它本来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中两个“定”字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
“定”是“测定”的意思。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位深浅呢?浅水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水深千百尺的大江大海如何测?用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古代的船上有这种东西,是船锚的前身,叫做“碇子”或“椗子”。“定”“碇”“椗”,应该是同一个东西。写法不同是因为做“定”的材料不同,用石头做的叫“碇”,用木头做的叫“椗”。
我们从考古实物上,似乎看到了惊人的“巧合”。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的宋代椗子,椗材是褐黑色的铁力木,长7.57米,两头宽分别为37厘米和32厘米,和古代的斗大小相当。椗上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考古人员说,铁力木虽然质地坚密似铁,但毕竟是木,又要长期泡在水里,铁箍是为了增加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安装的。这样看来,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椗子的翻版啊!
有一个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郑和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巨大的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才可见。传说讲的其实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化险为夷。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
不得不佩服写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的想象力: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水深;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作为全书最重要的道具,金箍棒就这样被安排出不凡的来历。这真是作家匠心独具的功夫。不妨大胆推测一下,这位作者,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不要说古代,即便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恐怕一般人也多不认识。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样的细节。
(取材于李天飞《李天飞讲西游·第三回》)
材料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本领非凡,出神入化。可他一旦丢失了金箍棒,任凭有天大本领,也难免赤手空拳之忧,只落得垂头丧气。有一句俗话叫“猢狲没棒弄”,立时威风大减,活画出他那嗒然若丧的神态。可见这根棒非同小可。
自古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一件兵器,得心应手,所向披靡。关云长的刀,李逵的斧……哪里数得尽!但是却单单让孙大圣选取了一根“金箍棒”,端的是何缘故?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像今日戏台上镀镍的金光闪闪两头有箍的圆棍儿一条吗?这个棒究竟是什么呢?它果真是东海龙宫中的“定海神针”吗?
所谓“金箍棒”,“金”就是黄金、金属,“箍”就是两头有箍。这就出现疑问了:那么厉害的一个棒还得靠箍,这个棒还结实吗?我曾考证过,“金箍棒”原本是“荆觚棒”。“荆”是一种荆条,这个东西最坚最硬;“觚”是觚楞,意思是棱角。中华最古的兵器叫做“殳”,就是用这种荆条做成的八角棒。这就是最早的荆觚棒,跟“定海”其实没什么关系。
为什么孙悟空的金箍棒又能降妖除怪呢?这跟桃木有关。古人认为桃木是辟邪的,现在我们过年贴的春联,最初的原型就是挂在大门左右的两根桃木棒,做成荆觚棒的样子,用以驱邪避怪。荆觚棒在民间传说中讹了音,才变成了“金箍棒”。
这还跟《红楼梦》有点联系。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着“除邪祟”,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一个老祖宗分下来的,大小不同,作用一致:辟邪。有趣极了,这属于我们的民俗学问。中华民族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说里面离不开民俗,我们重视、欣赏“四大名著”,原因复杂得很,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一定要加强对我们中华民族基本的理念、知识、道德、观念的了解,然后再读这四大名著,就会左右逢源,更加明白其中的文化内容。
(取材于周汝昌《金箍棒的本义》)
材料三:金箍棒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武器,同猪八戒的钉耙、沙和尚的宝杖、唐僧的袈裟一样,是身份与性格的重要标记,更是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金箍棒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作为治理洪魔的英雄,其行为体现着为天下太平而牺牲的精神,这说明金箍棒本质上蕴藏着定乾坤、安天下的天性,体现着人们消灾、安居的愿望,这决定了它向善的价值取向。
其次,金箍棒全名“如意金箍棒”,体现着中华文化中万事如意的心理诉求,也暗示了对自由的渴望。孙悟空是一个石破而生的自然之子,他天生的自由个性与金箍棒相结合,使他获得了话语权,要与玉帝争天庭,表达了当时的人们要求自由、反抗专制的愿望,显示了自由精神的宝贵。
此外,被唐僧收为徒弟后,孙悟空运用金箍棒,一路除妖伏魔,这时的金箍棒转变为除暴安良的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理想的法宝。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而套在他头上的紧箍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一件令他苦恼的法器。两件器物集于一身,一个张扬自由精神和世俗欲望,一个束缚自由,压抑欲望,两股相反的力量同在一体。作者为什么要构思出这么一个限制自由个性的法器呢?从作者的态度看,他对反叛与自由精神的颂扬是有所保留的,他意识到无限制的权力与欲望膨胀会扰乱社会秩序,会动摇社会基础,金箍棒的威力不应无限放纵,而当受规约。于是他巧妙地设置了“紧箍咒”,借唐僧之口管束住了孙悟空。
“既有棒,何有咒?”这恰是《西游记》的深意所在,作者通过金箍棒和紧箍咒这对相辅相成的象征符号,表达了一种辩证的思考:个人自由和权力欲望不可任意泛滥,应当受到限制。
归根到底,棒咒同体的设置,主要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主导意识——“和合”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对立的消解。“金箍棒”和“紧箍咒”二者的运用都要有一个适宜的度,才能有和谐社会,太平盛世,这符合中华文化的总体价值取向。
(取材于杨中举《金箍棒与紧箍咒:一对多重文化象征符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一句中的“定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子”的“定”是名词,定子是古时候的人用来测量水位深浅的一种工具。
B.定子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先沉入水中,再通过测量其长度得知水位深浅。
C.古代船上使用定子,后来演变为船锚,增加了使船只在水面上停稳的功能。
D.“定子”也可写作“碇子”“椗子”,“碇”“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2.第三段中“惊人的‘巧合’”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下列为“材料一”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箍棒的“箍”
B.定海神针的“定”
C.金箍棒的演变
D.金箍棒的原型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金箍棒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雄都有自己爱使的兵器,孙悟空本领非凡,全都靠金箍棒。
B.现在戏台上的金箍棒,材质、色泽和形状,都与其原型不符。
C.金箍棒其实并没有“箍”,如果真有了箍,金箍棒就不结实了。
D.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从金箍棒演变而来的,都有辟邪的作用。
5.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旦: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中的“一旦”,意思相同。
B.嗒然若丧:“丧”读“sānɡ”,意思是死丧。
C.辟邪:“辟”与“辟谣”的“辟”读音和意思都相同。
D.左右逢源:贬义词,形容办事圆滑,在文中属误用。
6.“材料二”中的“猢狲没棒弄”是歇后语的前半句,下列是其后半句的一项是
A.坐不住 B.空欢喜
C.没得耍了 D.坐立不安
7.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的武器,既是人物身份性格的重要标记,也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码。
B.“如意金箍棒”中“如意”二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追求自由、反抗专制的理想。
C.金箍棒象征自由,紧箍象征束缚,两件器物集于孙悟空一身,反映了他对自由的矛盾态度。
D.“既有棒,何有咒?”一句与《三国演义》中的“既生瑜,何生亮?”一样,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8.关于金箍棒的起源,“材料一”与“材料二”作者观点不同。你赞同哪种观点?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会有邻居,大家比邻而居,邻里间和睦相处,邻居也许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彼此结下深厚的情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邻居”一词也不局限于“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这个定义,细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居然有着许多“邻居”。中国文化中也有不少词语描述邻居间的关系,如“德不孤,必有邻”“远亲不如近邻”“以邻为伴”“以邻为壑”等。
请以“邻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文体特征鲜明;(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泄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对偶的形式为其拟写不超过20字的新闻标题。
据《成都日报》11 月 4 日报道,2019 年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季后赛 3 日晚在珠海开赛,决出了本赛季冠军,成都队以 5:3 力克杭州队,勇夺联赛冠军!这是成都象棋历史上首次在代表全国象棋团体最高水平的甲级联赛中夺得冠军。今年的联赛,从常规赛到季后赛,一共 28 轮比赛,成都队以 22 胜 8 平的不败战绩笑傲群雄。在代表全国象棋团体赛最高水平的象甲联赛中历史性夺冠,这样惊人的成绩表明成都象棋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更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建设法治中国,不仅需要法治手段的保障,①____________。法治观念侧重于人们对法治的理性认知,而法治精神则浓缩了法治思想和感情的精华。因此,②_____________,必须大力加强法治精神培育。我们弘扬法治精神,其目的不仅在于发挥法“禁于已然之后”的功效,③____________,帮助人们从思想上树立法治思维,自觉依照法治精神处理问题,真正使法治精神得到弘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纪录片,可能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单一节目形式中。其实,国内很多纪录片,早已 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与表现手段。“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 6000 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 。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仅是文物,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 的典籍中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 3D 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的 ,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 遗迹 卷帙浩繁 皓首穷经
B.呈现 遗迹 洋洋大观 皓首穷经
C.体现 陈迹 洋洋大观 孜孜不倦
D.呈现 陈迹 卷帙浩繁 孜孜不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加持的全方位,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B.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全方位的科技加持,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C.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D.想象力的天马行空、科技加持的全方位,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B.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文物活起来了,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C.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是文物活起来了,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也活起来了。
D.在这一过程中,文物不仅活起来了,还有关于人们心底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用璀璨星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中有“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的诗句,这里是暗用《荆轲刺秦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语意。
(3)《论语》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称许的“真的猛士”堪称这样的勇者,他们的“勇”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