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____________ ”两句就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以丝线比箫声;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 ”以丝绸声比琵琶声;杜牧《阿房宫赋》中“ ______ ”以霹雳之声写车辇之声。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不绝如缕 四弦一声如裂帛 雷霆乍惊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以丝线比箫声”“以丝绸声比琵琶声”“以霹雳之声写车辇之声”,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晏、谀、缕、弦、帛、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早行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轳:安在井上用来拉汲水桶的轮轴。②金井:有雕栏的井,井的美称。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像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斗柄尚见,喻天未破晓。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皎洁明亮,栖乌误以为天亮而惊起噪动,栖止不定。

B.“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写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愈加深沉,井边忽响起了辘轳声。

C.“执手霜风吹鬓影”写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霜风”吹拂,鬓发散乱。

D.“露寒人远鸡相应”写寒露袭人,行路人也越走越远了,只几声鸡啼响起。

2.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这首词中的两句为“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请从词中找出这两句,并作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估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仙。仙卒,依扬州刺史陈林。秭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崖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肚,交肚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流。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斗。”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打赏”是指感谢别人的服务而给予财务,这一模式我国古已有之。现今网络上的所谓“打赏”,就是用户看到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原创内容后,若觉得好,就可以通过奖赏钱的形式来表达赞赏与支持之情。网络直播平台上主播表演得好,可以打赏;公众号上作者文章写得好,可以打赏;甚至外卖送餐员服务好,顾客也可以打赏。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付费模式,完全由用户自愿。有观点认为合理打赏有助于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新华网《你真的了解“打赏经济吗”》)

材料二:

材料三:

“打赏”之风虽然火热,但作为尚在发展中的模式,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与传统的出版、表演相比,网络内容往往容易单纯依赖“打赏”率来评判其优劣,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虽然打赏与否完全出于粉丝自愿,但恶意刷榜等行为和过度的娱乐化倾向则可能引发不理性的粉丝经济 ,目前这一问题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最后,在融媒体时代,在促进打赏经济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利益驱动的“打赏”沦为部分“意见领袖”或“大V”的敛财工具。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

过去“激励”总是领导对下属的行为,打赏颠覆了这种模式,变成服务对象直接对服务成果给予激励。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服务员服务态度好不好,读者和顾客以最快的速度给予最直接的反馈,供需双方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而且这种反馈没有丝毫干扰因素,因此很客观。

领导对下属的评价往往带有个人偏好和感情色彩,不能做到完全客观,打赏就是从内部机制变为市场化评价机制,由消费者、服务对象来评价则相对更客观。

业内人士指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在扁平化的反馈机制下,供需双方可以形成更为紧密的互动,它变内部评价机制为市场化评价机制,可以让供给方及时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改进服务,优化产品。从心理学角度看,打赏激活了人们的“帮助心理”“自我提升的心理”和“互惠心理”。

在肯定打赏经济的创新与优势的同时,也有专家强调,看似“纯粹自愿”的打赏行为也可能是源于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的推动;此外,要注意避免未成年人无节制地打赏等问题。因此,各相关平台都应规范打赏机制,例如可规定最高打赏金额或限定虚拟礼物的最高价格等。

(杨召奎《“打赏经济”红火背后藏隐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一些行业推出的与西方小费类似的自愿打赏,一定程度上给顾客带来了时尚、新奇的新体验。

B. 中国人用餐以往注重的是菜品质量,但在打赏经济推动下,今后有可能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有更高的期待。

C. 自愿打赏目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如果能得到合理运用,将会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得更好更远。

D. 打赏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励模式,由顾客直接打赏给服务员,能带来强烈的参与感,必将形成新型的社交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打赏”作为一种非强制性自觉自愿的付费模式,表达的是对所接触的内容或服务人员的赞赏与支持。

B. 根据材料二的数据,人们对“打赏”能否推动商家改进服务存在较大的疑问。

C. 根据材料二可知,在遇到别人“邀赏”“请赏”的情况时,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受访者能坚持客观理性“打赏”。

D. “打赏”作为尚在发展中的模式,加之不理性的粉丝经济,都可能引发恶意刷榜等行为和过度的娱乐化倾向。

E. 传统激励讲究领导对下属的行为进行内部激励,往往带有个人偏好和感情色彩,无法产生应有的激励效果。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打赏”激励相较于传统“激励”的优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焚画

程习武

养浩斋主梅述风一生酷爱梅花,嗜梅成癖。数十株地栽梅,又加上数十盆梅桩盆景,小小庭院成了梅的天下。梅述风莳(shì)梅不尚繁密,无论地上梅还是盆中梅皆为孤干。那些孤干缀着或横或斜的枝柯或俯或仰于天地之间,便有无羁的浩然之气飘逸出来。到了朔风啸叫雪花纷纷扬扬的时候,那些疏落的梅朵便披着雪光绽出点点清气。

梅述风更爱画梅。梅述风的一支画笔挥挥酒,在这府城自是无人能敌,就是邻近十州八府,也少有人能与之颉颃(xiéháng)。梅述风只画梅,别的花他都说太艳。他说牡丹俗艳,菊花浮艳,荷花娇艳,唯有梅花超尘脱俗,清韵幽幽,当是人间圣物。梅述风的画中梅也皆为孤干。一支笔略沾了墨,尺幅上横走斜行,天矫如龙似蛇,吸进的一口气没有吐尽,便有一株铁骨铮铮枯千虬枝的梅傲然立于风中雪中。梅述风的画不卖钱,也不轻易送人,尤其不送那些为官者。世人就很少见到梅述风的画了。

没有吐尽,便有一株铁骨铮铮枯干虬枝的梅傲然立于风中雪中。梅述风的画不卖钱,也不轻易送人,尤其不送那些为官者。世人就很少见到梅述风的画了。

偌大一座汴州城只有一个人得到过梅述风的画,是梅述风的画友柳鸣鹤。柳鸣鹤工于墨竹,画风清高奇崛,常有出人意料之处。梅述风将他视为莫逆,两人常有诗文唱和。在一个大雪飘飞的日子,柳鸣鹤将自己的幅墨竹送给了梅述风,梅述风也回赠他幅梅图。在这座城里,就只有柳鸣鹤藏有梅述风的画。

这一年汴州来了一个新知府,名叫祝子阳。祝子阳祖籍关中,出身书香世家,其父其祖皆为关中名士。祝子阳天生聪颖,又受了家风熏陶,十五岁便成了驰名关中的才子,二十岁便金榜题名。祝子阳来汴之前为胶州县令。知事三年,便把素多匪盗的胶州治理得民风井然、路不拾遗。朝廷大为赏识,擢其为汴州知府。祝子阳有一个雅好,酷爱收藏名人书画。

到了汴州之后,祝子阳便听说了梅述风,祝子阳派人携白银千两前去求画。望着灿然生辉的白银,梅述风给来人轻轻-笑说,你找错地方了,给知府大人说,梅述风从来不卖画的。

祝子阳不罢休,亲自登门。敲了门,门没有开,对话是隔着门的。何人?祝子阳。知府大人请回吧,梅述风既不卖画,也不送人画。梅先生的院子里没有我的立足之处吗?一个布衣的院子里没有仕途,知府大人走另外一条路吧。对话断了,祝子阳悻悻而归。

祝子阳再也没来求画。有一天柳鸣鹤来见梅述风。柳鸣鹤说他迫于无奈,应聘做了祝子阳的记室。梅述风听了,默默无语。一直到柳鸣鹤出门,梅述风也没有开口。

这之后,两人就少了往来,更没有了诗文唱酬。

一天,梅述风的一个在府衙做班头的至亲告诉他,说知府的书房里挂有他的画。梅述风摇摇头,说,不会的,我没有送画给他。那亲戚说,我看得仔细,印章落款都看了,是你的画。梅述风瞿然一惊,说,落款是哪年?那亲戚说,丙子年冬。梅述风如被雷击一一般,久久地呆立在那里。风从窗间走过来,吹动他斑白的鬓发。

梅述风把柳鸣鹤送他的那些诗文找出来,把柳鸣鹤送他的那幅画也从墙上摘下来,把它们扔到墙外,那些纸片在风中飘飘扬扬远去了。梅述风折断了那支他用了一生的画笔,然后他把自己所有的画都拿出来,最后他用火点着了那些画。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焰,望着满天飘飞的灰烬,望着在火中扭曲挣扎的那些画,梅述风流下了眼泪。他说,我是怕你们再落入风尘啊!

(选自《中国小小说300篇》光明日报出版社)

1.下列各选项对小说相关内容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梅的描述意在说明主人公“嗜梅成癖”,为其“焚画”的行为埋下伏笔,同时也烘托了氛围,奠定了全文风雅而含蓄的语言格调。

B.柳鸣鹤是梅述风的莫逆之交,但他却把梅述风的画作送给知府祝子阳,背叛了朋友,也出卖了人格,为人不耻,这与主人公形成鲜明对照。

C.小说以“焚画”为题,“焚画”既是小说的高潮,也是小说的结局,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梅述风的性格,塑造了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一类典型形象。

D.作者借古讽今,以古代文人梅述风折射当代人生存的精神困惑和道德焦虑,玉石俱焚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寓意深刻。

2.“这之后,两人就少了往来,更没有了诗文唱酬”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含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主人公梅述风所画梅花冠绝全城,却既不肯送,又不肯卖,甚至把自己的画作付之一炬,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和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评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渐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杀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的文人的结合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

B.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难之风。

C.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D.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B.文章第2、3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C.文章第4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双美”共识。

D.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集团的日渐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B.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力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C.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D.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