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地处世界第三极入口处的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这片高原上孕育的神秘物种更是引来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可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其不停变化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为这片净土增添了神秘。当人们在担忧气候变暖时,也许可可西里的些微地理生态变化,就可能是一些信号。珍惜这里的生命,就是珍惜我们的星球。
(摘编自《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世界意义》)
材料三
美国保护地体系在管理级别上分成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面,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即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如在国家公园内的经营项目一般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委托企业来进行经营。国家公园由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署负责,野生生物避难所由鱼类和野生生物署负责,海洋保护区由商务部负责,荒野地保护区由森林署、鱼类和野生动物署、国家公园署负责。
(摘编自《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只有中国一个国家,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引领者。
B.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口中的“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指的是中国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探索精准扶贫的新路。
C.可可西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过程。
D.美国生态保护异常严格,但在不破坏保护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开展娱乐、休闲、旅游等开发经营活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这中间有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索南达杰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B.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不过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
C.材料一揭示了我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材料二分析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重要意义。
D.中国只要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就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3.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CRISPR-Cas9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这一基因编辑工具革新了实验室的生物技术,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该技术还显著影响了基于微生物的工业生产和粮食作物开发。但是真正让它一举成名的却是将其应用于人类基因组的编辑。2016年,来自四川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开展了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CRISPR-Cas9技术从此开启了人类基因编辑的新纪元。
CRISPR这一叫法是90年代由西班牙科学家Francis Mojica首次提出的,他通过深入研究首先发现,细菌和古生菌DNA中一连串作为原始免疫系统基础的重复序列,能够帮助细菌“记录”病毒入侵者的DNA;Cas9是一种蛋白质,可以识别在CRISPR中存储的特殊序列,并通过序列匹配剪切所有的DNA。
虽然CRISPR-Cas9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发现,但直到2012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科学家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才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这篇文章介绍了当CRISPR-Cas9这一体系从细菌中取出,再引入那些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发生了什么。“在真核生物中,当你剪切DNA时,你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了重写DNA的可能。”
(摘编自《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如何改变世界的?》,新浪医药新闻2018年3月5日)
材料二: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创了CRISPR的早期应用,当时科学家们使用早期版本的CRISPR来对抗牛奶和酸奶中的主要细菌,该细菌总是被病毒感染。那时候,CRISPR技术仍不成熟。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急需使用CRISPR保护粮食和农产品免受新细菌的侵害。基因编辑可以使种植更加高效,可以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主要作物的全球短缺状况,也可以创造出不受干旱和其他环境影响的作物。基因编辑会影响我们吃的食物,因为食物基因被编辑以后,食物有可能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可以在杂货架上保存更长时间。
另外,运用CRISPR技术还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201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使用CRISPR对猪肉进行遗传工程改造,使猪体脂肪减少了24%。研究人员将小鼠基因插入猪细胞中,这样猪可以更好地调节体温。
(摘编自《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争议和未来》, 36氪2018年2月23日)
材料三:不久前,霍金在其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中提到,未来将出现被改动基因的“超级人类”,他们对疾病的抵抗力会增强,甚至将提高智力和寿命。而霍金恐怕也没想到,他所想的未来竟然在其离世后不到一年就来了,11月26日,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对于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人们的反应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霍金在其遗作中说过,如果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作为普通人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随着基因改造技术的普及,普通人类将会逐渐消失,都变成经过基因改造的“超人”;二是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通过基因改造进行提升的普通人类将变得“可有可无”,普通人类将会被“奴役”或是面临清洗。
关于改变基因来避免某种疾病的做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存在很大的争议,一旦基因编辑不完全,那么非但无法预防疾病,反而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像此次对CCR5基因进行编辑以预防艾滋病的做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基兰·穆斯努鲁指出“没有正常的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比如西尼罗河病毒,死于流感的风险也会增加”。
而在其实际效果之外,还存在十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任意手段暂时或永久增加人体机能是十分“可怕”的,不光有学者对其担忧,2016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也做过相应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民众也对基因编辑技术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摘编自《抵制基因编辑技术,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智能相对论2018年11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rancis Mojica首先发现的CRISPR-Cas9技术,之所以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生物技术发现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有助于疾病研究和加速药物研发进程。
B.当科学家从细菌中取出CRISPR-Cas9,再引入组成更复杂动植物的真核细胞时,剪切DNA便会激活一种修复机制,从而开启重写DNA的可能。
C.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酸奶公司Danisco就开始将CRISPR技术应用于人类食物生产这一领域,但早期应用阶段的CRISPR技术还不成熟。
D.霍金在其遗作中曾提到,基因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造成普通人类要么全部变身“超级人类”,要么被“奴役”或面临清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积极的角度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价值和作用有所肯定,认为这一技术对粮食作物的生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B.基因技术不仅可以生产更精瘦的家畜,还能缓解马铃薯和西红柿等作物全球短缺的状况,且使食物携带更多的营养物质或保存更长时间。
C.专家基兰·穆斯努鲁对此次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没有正常CCR5基因的人会面临感染其他病毒的高风险。
D.对基因编辑技术以任意手段增加人体机能的做法,存在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一些学者和部分受访民众对此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担忧。
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业内人士称,5G与以往无线通信技术最大的区别是服务的对象。以前服务的主要是人,而5G将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可以说,5G所要承担的是改变整个行业、社会的使命。
国内三大运营商在4G领域投资已超3 000亿元,目前仍处于成本回收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酝酿建设5G的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迅速进入智能社会,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应用在迅速普及,它们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比如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就需要依托5G网络实现车辆、信号灯、道路感应线圈、智能总控平台间的无缝连接和互动,且时延需要在毫秒级别。
“物联网时代,一个家庭往往会有超过100样东西需要连接网络,所以需要新一代网络——它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不过,我预计未来4G和5G会并存,并不是5G来了4G就会全部被淘汰掉。”某业内人士说。
(摘编自《5G将至,中国领跑:明年至少有5个城市规模组网,实现万物互联》,《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
材料二:5G或许将成为我们可能见到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因为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
目前中国在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上显著提高,已经成为标准制定的主导者之一,特别在5G标准上中国的提案数量比4G时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提案的采纳度也在逐渐提高。尽管如此,我国的标准的必要核心专利还不是很多,与提案的数量不成比例。
谈及影响5G发展的致命性软肋,专家认为相对于技术标准而言,我国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差距还较大,特别是在射频芯片上差距更大。这方面不仅需要有相当强度的投入,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行,必须早下决心,下大决心。
在技术层面上,5G首先要面对覆盖难的挑战。由于频段高、覆盖差,必然需要有大量小基站,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有望明显改善;但能否根除覆盖盲点,仍是不确定事件。从市场层面看,究竟什么应用必须用5G,现在并不确定。业界所期待的物联网应用能否在近期担当业务收入的大任,也不乐观。
另外,我国几年前开建4G,现在网络负荷还很轻,2020年就开建5G,仅仅几年时间不太可能收回4G的投资。究竟运营商能承担多高的投资增加,什么业务能补偿投资的增加,专家认为,这些目前还不清楚。
(摘编自《5G标准已出 软肋犹存》,《中国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
材料三: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位于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而7 600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
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奥卢被认为是欧洲的“生活实验室”,学生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需要新一代网络来承载,这是国内三大运营商计划建设5G的重要背景,虽然它们仍处于4G领域投资的成本回收周期。
B.5G网络对整体网络频谱利用率更高,能够连接更多终端的新系统,物联网时代家庭智能化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始终要依托5G网络。
C.大量建设小基站有其必要性,只有这样才有望解决5G频段高、覆盖差的问题,使依托多天线技术的波束赋形和快速扫描追踪得到明显改善。
D.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了本国学生的欢迎,他们可以在这座被誉为欧洲“生活实验室”的城市里自由开展各种新技术试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而且是一场从智能设备、无线技术、接入网、核心网到云端的跨行业革命,它甚至承担着改变整个社会的使命。
B.相较于4G时代,我国在5G国际通信标准的参与度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可从提案数量的提升和提案采纳度的提高中体现出来。
C.深圳研发无线通信的历史并不悠久,它需要不断地强化自身在移动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方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成长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5G技术的国际领先位置和当前应用情况,与之不同,材料二和材料三侧重强调我国在发展5G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3.促进我国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哪些非技术因素的支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多数消费者还比较狭隘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纯电动汽车。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汽油、柴油和天然气、乙醇等均属于传统燃料。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统称为新能源汽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也就是行业所称的HEV,不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传统燃料仍是其动力的唯一来源。
近日,汽车行业中一家知名咨询机构发起了一项名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看法”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58%的消费者看好插电混动汽车;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竟然不如还处在萌芽期的燃料电池汽车。其实,不管看好哪种动力系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为1万辆,时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00万辆,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当然,其快速发展不仅是需求所致,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其中,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撇开补贴政策不谈,地方政府对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支持尤为明显。近日,昆明发布公告:自2019年1月1日起,昆明新增网约车必须是纯电动汽车,燃油车、混动汽车将不予发放车辆营运证。有这样规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是如此。
(摘编自《畅所欲言: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谁将主导汽车的未来?》,二师兄玩车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646项国家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道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将在促进纯电动汽车节能技术应用、推动电动汽车降低能耗、节约电力能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该标准规定,对于具有三排以下座椅且最高车速大于或等于120千米/小时的电动汽车车型,当整车整备质量在750千克及以下时,能量消耗率限值应在13.1千瓦时/100千米。
(摘编自《我国发布全球首个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技术标准》,人民网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2015~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预测
[注] “E”指预计的,估算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四:据英国路透社2月17日报道,德国财政部长奥拉夫·舒尔茨表示,计划延长对电动公务用车的税收优惠,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
奥拉夫·舒尔茨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称:“德国汽车销售中,近半数都是公司公务用车。因此我决定,到2021年不仅不会结束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而且可能延长到整个10年。”他认为此举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实现气候目标。
但他也表示,插电式混动汽车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会进一步收紧,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的混动车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不过,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的补贴计划提高了电动汽车销量,但去年电动汽车仅占新车注册率的1%。德国政府承认,到2020年100万辆电动汽车保有量的目标或无法完成。
(摘编自《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税收优惠提振新能源车需求》,环球网2019年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能源汽车的“新”表现在其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动力源,而常规的混合动力汽车(HEV)仍采用传统燃料作为其唯一动力来源,因此不属于新能源汽车。
B.由调研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认为插电混动汽车的发展趋势要好于纯电动汽车,而且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C.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国家标准,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D.德国拟延长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的税收优惠,但后者只有在纯电动模式下,续航里程比现款有所提高才有资格获得税收优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方面源自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受到国家政策和厂商产品供给的影响,而地方政策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助力较大。
B.相关部门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是全球首个针对纯电动汽车能耗指标提出要求的技术标准,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增加,这有力地证明了材料一中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事实。
D.中国和德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有政策上的倾向与扶持,其中德国对纯电动汽车的扶持力度更大,而对插电式混动汽车的优惠政策则会进一步收紧。
3.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简要概括促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09 年我国高铁步入自主创新阶段,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数开始迅速增长。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数为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 60%以上,2009-2016 年均复合增速达 34.95%。同时在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到 2020 年我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3万公里,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
(摘编自《2017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动车保有量及铁路货运量分析)
材料二:图一 2009-2025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及其增长速度
图二:2003-2017年不同设计时速高铁运营里程统计
材料三:从2004年起,中国先后从包括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等世界著名研制高铁技术的公司以比较低的价格引进了高铁技术,其中包括从西门子引进的一台350千米/时的原型车(于2006年初引进)和全车制造技术,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高铁建设的两个极重要技术:机车技术和轨道技术。通过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攻关,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核心技术,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过程,随着铁路信号和其他安全系统日益电子化和复杂化,保障旅客和铁路系统的安全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目前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全车制造、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四个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小时250公里和每小时350公里高速转向架是我国自己攻克的,高速铁路基础设施中的无砟轨道板也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摘编自陈新光《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名片》)
材料四:在中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个重视创新发展、致力于打造高铁“人才硅谷”的舞台上,梁建英谱写了一段同中国高铁同步驰骋的激情岁月。多年来,她始终奔跑在中国高铁研发的最前沿,亲历中国高速列车从“跟随”到“领跑”的飞跃发展,连连挑战世界级研发难题,不断丰富着中国高速列车的产品谱系。梁建英带领技术团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先后主持了十余项原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取得一系列国家级创新成果,形成了系列化、谱系化的中国高速列车产品平台。
高速列车的研发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验的过程。在CRH380A高速机动组的研发过程中,国际上没有经验可资借鉴,梁建英带领团队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上进行了两年多的线路试验研究,历经450余项仿真计算、1050余项地面试验、2800余项线路试验。据同事崔志国回忆,有一次线路试验段位于一处完全未整修路面的野外,路轨两侧都是砂石,跑一趟下来,轮子上布满了细小的沙粒。即使身为主任设计师,梁建英还是会和技术人员一起,每天晚上钻到车厢底下,仰着头清灰,弄得满头满脸都是灰。
摘编自《中车青岛四方: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突破2万千米,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一半还多,我国高铁发展已在世界上处于领跑位置。
B.图一主要反映了2009-2016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和同比增长两个方面的整体情况,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呈逐年增长态势。
C.图二表明2003-2017年我国高速铁路设计时速分为300-350千米/时和200-250千米/时两类,从实际运营里程数看,前者高于后者。
D.2004年,我国从世界著名研制高铁技术的公司引进了高铁技术,到2009年,我国高铁就迈入自主创新阶段,不再需要引进国外的高铁技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布局未来铁路网并对2020年、2025年的中国高铁里程数提出具体要求,这将有利于促进高铁进一步发展。
B.中国高铁发展的早期阶段重视借鉴国外先进高铁技术,从西方引进原型车和全车制造技术使得中国在短时间内掌握了高铁建设的重要技术。
C.引进高铁技术固然重要,但中国高铁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对核心技术进行再创新,对新项目、新产品的研发与创造才是推进中国高铁发展的法室,
D.全车制造、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体现着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高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带来了自信。
3.梁建英是中国高铁人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蕴含着中国高铁人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篇“万字长文”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美国名牌大学研究生,头上笼罩着这些“光环”的王猛竟然与父母决裂。他的这篇“万字长文”,表达了对父母控制性教育的批评,声称如果人生能够重新过,他不会选择这样的父母,宁愿没有今天的成就。
对此,有人认为王猛是一个长不大的“巨婴”,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顾父母的感受。但更多网友认为,“万字长文”恐怕不完全是“别人的故事”,家长们的“过度关爱”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写作“万字长文”的冲动。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