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的画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作为一名时代青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的画面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作为一名时代青年,请据此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一只脚被舞鞋裹得紧紧的,纤细修长;另一只脚,伤痕累累,骨骼变形,触目惊心。然而就是这双脚,支撑起舞台上曼妙的舞姿和对美好故事的诠释,而华为也借这幅宣传画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曾感动了多少人,然而真正能够与这歌词产生共鸣的人,应该都是经历过人生的黑暗并在黑暗中奋发的人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因为有了苦难的累加,才产生了质的飞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十年里,芭蕾舞演员需要白次地用两只脚支撑起全身的重量。他们忍受着疼痛,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身体之重。长年累月才能做到脚尖骨骼虽然变形,但也一天天变强,直到能撑起整个身体行走、跳跃、旋转,然后在舞台上舞出最轻盈美的舞姿。 由舞台向生活展开,这苦难,以及面对苦时的勤奋与汗水,恰恰成了我们生命的养分,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苦难对人们意志力的养,远胜过苦难本身。这份意志力才是成就伟大的核心。任何能称为伟大人、企业莫不如此。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的科学成就得到世人的膜,又有谁知她在确定研究方向时三年时间从一吨沥青提炼出0.1克镭盐的过程承受了怎样的质疑与嘲讽?在外界看来,华为已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企业之一但在任正非眼中,华为就是一双变了形的脚,伤痕累累。可贵的是,华为正视些苦难,以更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与中外的竞争对手相搏击。或许正是手抨击的反向磨砺,成就了人的意志力,从而促使人和企业超越了平凡,成就了最伟大的自己。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或许只是看到了外表的美丽光鲜和伟大强盛,而忽略了成就它的苦难的价值。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快餐文化,希望任何成功都能够简化过程,走快捷道路。当然们并不否认,曾有人抓住时机一夜成名、一日暴富。这些或许都是特定时期、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不能当作一般规律来看待。岂不知快餐的代表人物“肯德基爷”经历了几十次或主动或被动的工作变动,备受打击之后,才在66岁时找准事业的方向。岂不知改革初期炒股发达的五个百万富翁,四个早已破产,一个自杀。没有苦难磨砺的人生,往往无法打磨出耀眼的光芒。经不起时代浪潮的冲击不能顺利走好自己的道路,何来伟大成就? 苍鹰能搏击长空,在于风吹雨打铸就了翅膀的虽劲;参天大树能在空中招摇,在于根须拼命向土壤、岩石深处渗透,顽强地取营养和水分。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自然风如此,人生的风景亦如此。 当代青年在追求伟大高远的目标时,更要懂起点到伟大之间布满苦难的巨大沟壑,必须要用勇敢、拼搏和毅力去填满。看清它,衡量自己,继而战胜它,这样才能成就自己。 【解析】 一、审题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具体过程:画面由图文两部分组成,由此展开联想。 二、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1.大与苦难的关系 2.美与丑的关系 3.外表与内在的关系 三、素材 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2.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夫斯基 3.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4.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我们的意志,才在我们的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5.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 6.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7.大海里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生活中经不住挫折成不了强者。——谚语 8.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法]巴尔扎克 9.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法]伏尔泰 10.失败乃成功之母。——俗语 1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德]贝多芬 12.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珂《孟子》 13.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此题可围绕苦难与伟大这一话题,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第一层次的读者就是这样,而第二第三层次读者并不会这样。

C.陆游的《钗头风》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虽然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但确实有些非遗项目不适宜实行产业化经营。过度的商业开发和不当的产业运作,会对非遗保护传承产生种种负面效应。因此,要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首先必须对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适宜性进行具体评估,合理界定非遗产业化的对象和范围。

某种非遗能否实行产业化开发,主要取决于其性质和生存方式。总的来说,非遗可分为宜产型和非宜产型两大类。宜产型非遗是指适宜通过产业化途径和手段来保护和传承的非遗,非宜产型非遗则反之。宜产型非遗具有经营性,而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所谓非遗产业化,实际上是指对宜产型非遗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当然,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即便是非宜产型非遗,其中的某些元素也是可以被适当开发利用的。

在非遗产业化开发进入实际运作之前,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各方对非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科学审视和全面评估,逐一分析和研究非遗项目的具体特点,论证和判定其宜产性,以便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既要切实遵循产业化的一般规律,追求非遗市场价值和参与开发各方的经济利益,又要充分考虑非遗的公共文化资源属性,确保非遗的社会效益和有效保护。换言之,评估应当寻求和体现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均衡。

为最大限度地反映非遗资源产业化开发优势之大小,可根据非遗项目的品相要素、内容要素、经济要素、保障要素这四个方面的情况,综合进行非遗项目的宜产性评估和分类。评估过程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能定量评估的指标必须给出量化结果,为非遗产业化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科学评估和分类的基础上,要对宜产型非遗保护和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区别对待,分而治之。非遗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保护方式和措施也应不同。对于远离现代生活、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非宜产型非遗,应由政府承担保护职责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严格保护,按照该非遗原有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尽力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优化其生存发展环境。而对于仍有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宜产型非遗,则应在正确指导、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之下,借助市场力量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因为市场是宜产型非遗生存的土壤、发展的平台,越有市场的非遗,就越有生命力。这种宜产型非遗保护与非宜产型非遗保护并举、分别实施的做法,充分考虑和照顾了两类非遗的不同特点,既可以使非宜产型非遗得到更为精心的针对性保护,又为宜产型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创设了更为宽松适宜的环境,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和路径。当然,无论针对何种非遗,无论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尊重非遗传承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有关各方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及当地民众的主体意识和介入热情。

(摘编自张秉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科学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非遗可以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使任何非遗资源都可能变成商品和赚钱的对象。

B.非遗项目在品相、内容、经济、保障这四个方面的要素是综合进行非遗项目宜产性评估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C.对非遗项目进行宜产性评估与分类,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后者应给出量化结果,为决策提供依据。

D.非宜产型非遗,有的因远离现代生活而不具市场生存能力,若盲目动用市场力量开发,则可能无助于保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促进非遗产业化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非遗保护与开发对策,提挈下文。

B.文章从能否实行产业开发的角度区分了非遗资源的不同类型,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主体部分从非遗性质与生存方式、宜产性评估要素与方法方面进行论述。

D.文章指出不同性质的非遗应采取不同保护措施和方式,分析具体,具有辩证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资源宜产性评估只要维持非遗保护与开发及利益相关各方的权益平衡,则非遗的社会效益与有效保护就能实现。

B.借助市场力量对宜产型非遗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以加强和促进宜产型非遗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和双赢。

C.非宜产型非遗具有公益性而不具经营性,如果要获得针对性保护,就决不可以对它实施任何市场倾向的开发与利用。

D.对于富含经济价值的宜产型非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如果它能在有效监管之下运作,就可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汉学家字文所安谈及中国古典文学时指出:“古典作家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对不朽的期许。”所谓不朽,即是时间消弭的印痕,抹除生与死的界限,借助作品一次次地被翻阅,作家被读者不断地记起并评价。这样,古典作家的身躯虽不复存在,但其精神记忆永不消逝。

其实不单单是文学,任何一种艺术都带有对不朽的渴望。如果说作家书写的记忆是内在的、抽象的,那么,建筑家通过建筑表达出来的记忆则是外在的、具体的。建筑应当是诗意的栖居之地,除了实用之外,更应该有种意义上的指归。这就是说,建筑不单纯是技术的,还包含着人文性和历史性。古建筑和城镇也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应当重新被记起和修复。

古建筑作为一种记忆,能提醒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那些伤痕累累的建筑,控诉着战争的残忍和无情;那些宗教气息浓郁的装饰,表达着先人对宗教的痴迷;那些风格新奇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性。正如作品《时光之魅一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中写的那样,“历史建筑受到保护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历史价值,也因其固有的美、建筑质量及教育价值。”我们能在古老建筑里看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它既有外在的建筑形式,又包含着深远的精神含义。

我想,若我们徘徊于某一个陌生国度,能迅速辨认出这是属于哪一国的建筑,那这个国家的建筑记忆便构建起来了。因为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和审美,决定了它只能属于这个国家。

保护建筑和城镇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事情。古建筑、古城镇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原有特色和记忆,但要做到完全意义上的保护显然不太现实,保护本身,就是在改变原有的历史肌理,大多数建筑家就只能在保护和破坏之间寻找平衡点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紧追其上,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盲目追求新潮建筑,随意舍弃古建筑和城镇。对一个民族来说,古建筑和城镇才是根本,它不仅拥有自身的美感,更铭刻着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我们要建设文化自信,建筑和城镇保护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和城镇保护,他曾对学生说:“古建筑和城镇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梁思成先生深感古代建筑和城镇的伟大,他不遗余力发掘和保护被遗忘或者濒临消失的建筑。他知道,这些都属于中华民族,这些也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像北京城墙、佛光寺、应县塔等,都已不单纯是外在的场所,而是内在心灵的完美展示,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唯其如此,保护中国建筑和城镇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建筑背后所带有的各种记忆。人是短暂的存在,但借助建筑、哲学、文学等等,我们或许能够超越这种短暂性,去追寻自己和人生的根源,从而获得长足记忆。中国建筑应当回归,应当凸显中国本土的建筑特色;建筑家应当担负起保护的重任,在重视历史肌理的同时,适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让建筑和城镇成为一个国家长久的历史记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不朽的期许,是古典作家,同时也是建筑家的创作动力,只是他们所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B.古建筑不仅能控诉战争的残忍无情,而且能表达先人对宗教的痴迷、代表一个时代的特性。

C.古建筑和城镇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因此只有对一个城市的建筑加以保护,才能建设文化自信。

D.梁思成先生深深感到,正在消失的建筑属于中华民族,是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和内在心灵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并未直接提出观点,而是从古典作家的创作动力谈起,继而引申到艺术,提及建筑家。

B.文章围绕“古建筑和城镇应当被记起和修复”这一观点,从为什么、如何做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C.作者引用梁思成先生入文,目的是强调古建筑是中国人的内在心灵史,呼吁保护濒临消失的建筑。

D.文章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对文章观点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既是技艺的体现,又具有人文性和历史性,以此来看,古建筑和城镇应当重新被记起和修复。

B.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可以从古建筑里看出,正如那奇特的哥特式建筑,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

C.文化自信,来自于一个城市的古建筑,因此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建筑。

D.中国建筑应凸显本土特色,同时适度融进当代创造性,这样建筑和城镇才能成为长久的历,史记忆。

 

查看答案

以《成长是一首歌》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你认为在今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应该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结合《乡土中国》中“长老统治”一章简述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