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简答题 (1)《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

简答题

(1)《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主要作用?

(2)《家》中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

因是什么?

 

(1) ①通过呈现大观园众女子的诗意生活和精神追求,表现人物的才情和性格;②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③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①喊觉民回来,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②希望觉民、觉慧好好读书,扬名显亲。 原因:①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②把希望寄托于有见解的儿孙身上,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来具体分析。 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小说三要素中的故事情节要为人物和主旨服务,可以结合众人赋诗的内容特点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来具体分析,指出这样安排对塑造人形象和表现主题产生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情况。解答时,按照题目要求,提取关键信息,结合名著的相关内容,准确定位,进行概括即可。 在小说《红楼梦》中“结社赋诗”的情节多次出现。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他们各自起名号,李纳自推社长,拟定开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社名“海棠社”。还曾结社写菊花诗,在芦雪庵联句等。从人物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呈现出大观园女子诗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体现出各人物的才情和不同的性格特点;从主旨上来看,每个人的诗作所呈现出的人物心理各不相同,这些内容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的种种感悟。同时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意味。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故事情节内容,要深入阅读原作。针对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切忌答非所问。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本题“《家》中高老太爷在病危的时候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何转变?你觉得转变的原 因是什么?” 高老太爷在病危时,对觉慧、觉民的态度有冷酷自私转变为含有温情,结合故事情节内容,以及高家其他子弟的表现,从高老太爷的心理上具体他分析变化原因,是为了让高家重新崛起,希望他们为高家光宗耀祖。一开始不希望他们上新学,最后希望他们好好读书,扬名显亲。觉民与冯乐山侄孙女的婚事不提了。看到了其他人上演的闹剧,不希望家族从此衰败下去。此外,这也是一位祖父临终时自然流露出的温情。考查理解故事情节内容,要深入阅读原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B.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C. 《茶馆》把从清末到民国的社会巨大变迁和跌宕的个人命运都聚合在了京城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用最简省的场景讲述最丰富的故事。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家史反映出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的不择手段,而查理的发迹史则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E. 《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又反映他渴望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与命运抗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3.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留住千年芳华

莫高窟也称“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50年代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护、维修与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借助科技手段,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年益寿。

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采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时间一长,容易产生多种病害,并缓慢老化。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70来个,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未与游客见面的85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开展联合攻关。为找到修补材料,专家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将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同时诱发壁画盐害——又称壁画“癌症”,要进行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与团队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结合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盐分的新途径。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画病害诱发原因和微观破坏机理,深入开展保护技术集成和装备研发,形成了壁画保护修复方法体系。

另外,狂风卷起的扬沙浮尘、降雨带来的湿度升高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旅游开放给莫高窟文物带来一定程度侵扰。

为保障洞窟壁画和彩塑保存环境稳定,敦煌研究院采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制定了洞窟开放管理制度。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预防性保护研究,确定了洞窟内相对湿度不能超过62%,二氧化碳不能超过1500ppm的洞窟微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一旦洞窟环境超过预警指标,系统可自动向莫高窟开放管理委员会发布预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门和接待部门根据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调整游客参观路线,启用调节洞窟,及时对预警的洞窟进行通风和除湿,使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指标回落至安全范围内。遇到强降雨、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情况时,莫高窟采取停止开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会及时发布洞窟暂停开放通知。

为了解决洞窟空间极其有限,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细节的问题,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完成了敦煌石窟206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100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140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先后面向全球上线,实现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

游客们在前往洞窟之前,可以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赏高清数字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在3D虚拟环境中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了解莫高窟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和数字化洞窟景观。显然,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的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1.下列关于莫高窟壁画修复工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受保护手段、管理水平、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敦煌研究院曾与外国同行开展合作。

B. “灌浆”技术,就是将特种泥浆注射、填充到空鼓的壁画中,泥浆变硬后固定壁画。

C. 泥浆含有水分,会把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影响了壁画价值,能诱发壁画盐害。

D. 目前研究人员已找到去除和降低盐分的新途径,完全能解决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B. 彩塑和壁画的制成材质脆弱,长时间后,病害增多,逐渐老化。

C. 当洞窟内环境超过预警指标时,系统可自动向社会发布预警提示。

D. 游客观看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图像,效果好于观看洞窟本身。

3.莫高窟文物保护中所借用的科技手段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关乎天文”到“关乎人文”

隋云鹏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涵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③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④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继承发展了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摘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根本问题。

B.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内心有光明,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C.中国古代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

D.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们对于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百姓的重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天人关系写起,从先民对天文的观测中探求对人文的影响。

B.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被统治者利用来体现权

威。

D.文章结尾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现象。

3.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