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生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什么?这就是封建社会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生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什么?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政治斗争具体的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其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封建时代实现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民主成分。

李白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以李白当时的大名,他的交游之广,以及唐玄宗对于他的礼遇,若肯对统治阶级稍事迁就,何愁没有高官厚禄,然而李白却终生是一个布衣,这就使得李白在这一斗争中,成为突出典型的人物。

唐代的政治活动中有一类人就是布衣,他们既非豪贵,又不甘于卑躬屈节地慢慢地熬,因为那样地熬上去就仿佛是进了统治阶级的训练班,等到熬出头,也已失去了布衣的锐气。所以布衣是成则卿相,败则草野的;比起那慢慢熬上去的科举分子要更有新鲜的布衣感,更为鲜明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态度,这就是政治家的身份。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当然也不能不从事交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如李白所夸耀的“不屈己,不干人”,是指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就是布衣的骄傲。李白又说他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一命”是周代最低一级的官(“命”指官阶,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他都不想沾染,他要用“四海称屈”的與论,来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让他参与政治。李白屡以“巢”“由”自比,正因为“巢”“由”乃是布衣,而光却要把天下让给他们。李白当然不会要求唐玄宗把天下拱手让给他,那太不现实了,然而他却毫不掩饰地要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要参与一些真正有关人民的国家决策。而事实上李白虽然不能像“巢”“由”那么神气,唐玄宗却到底把他邀请到了长安。可是统治阶级并不是那么大方的,只要求李白作点饰品,替统治阶级捧场,李白不满意这个邀请。这就是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白的“名扬宇宙”“四海称屈”,以至于使唐玄宗见到他的时候要“降辇步迎”,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而李白终于“一命不沾”,又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这就都统一为李白的布衣感。

唐代社会在高度的经济发展中,市民阶层也开始萌芽,并且十分活跃,李白既以布衣自许,又刚巧是出身于市民家庭,因此就具有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是绝非长远的,因为那矛盾几乎是不能解决的。他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他作为布衣,既不能代替统治阶级,又看出来不能长久与之合作,这也就反映为李白诗中“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它因此也就终于表现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有力的名句。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既提到从政,又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这能够表明他不贪恋仕途。

B.与慢慢熬上高位的科举分子相比,布衣成为卿相后败走草野都觉得新鲜。

C.李白不满意唐玄宗的邀请,是因为他不愿意只作点饰品,替统治者捧场。

D.李白说子胥、屈原的情形,表明他思想意识里对阶级矛盾有清楚的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的结构,论证了李白作为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B.文章主要论证李白是布衣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典型代表,他诗中的消极是与统治阶级的对抗。

C.文章论述李白在与统治阶级斗争中成为布衣从政的一个典型人物时,运用了假设论证。

D.文中多次引用李白的文辞诗句,都是为了表明他傲视统治者,有布衣的骄傲与锐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一些政治地位,是在积极追求民主进步。

B.李白请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是因为觉得自己气节超过“巢”“由”。

C.李白最后连最低一级官职都没做到,表现出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

D.作者认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对之前“人生行乐”思想的彻底否定。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曲解文意,原文只说“布衣是成则卿相,败则草野的;比起那慢慢熬上去的科举分子要更有新鲜的布衣感,更为鲜明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并没有说“布衣成为卿相后败走草野都觉得新鲜”。 故选B。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都是”有误,结合“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分析,结尾段的引用不是。 故选D。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篡改文意,“是在积极追求民主进步”说法错误,原文只说“这就是封建时代实现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民主成分”。 B项,曲解文意,“觉得自己气节超过‘巢’‘由’”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可知,“抗巢由之节”是李白认为自己具有与巢父、许由一样的气节风骨。 D项,“彻底否定”错,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消极背后正是对抗。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作业问题,近来许多学校开始探索“私人订制作业”的模式,即为不同能力水平或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此举一经推出,顿时引来一番热议。老师们基本上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因人施教,减负增效;家长们却不大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人为地将学生划成三六九等,有歧视后进生的嫌疑,也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假如你是家长,请就此写一封致老师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相应的立场;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根据语言环境,根据要求修改并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书面材料:李吉林,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共党员。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巨擘,尤以情境教育见长。从教六十余载,李吉林先后出版《情境教育的诗篇》《为儿童的学习》及《情境教育三部曲》(该书被世界著名出版公司斯普林格购买英文版权)。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不得缺漏、篡改原文信息。

语境转述:王老师最近很推崇情境教育,他向好朋友李老师介绍道: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法律给违法者以惩戒,束缚着人们心中的兽性,维护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定,我们需要谨遵法律的绳墨,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______,相反,他们总是相辅相成。以法律之利剑斩断前进路上的荆棘,铺平正义之道;把人情之鲜花栽植到道路两旁,辅以人性花香;通向和谐世界的通衢一路芬芳。有法无情者冷酷,固守严苛的法律而忽视人情,只会造就冰冷的社会与僵化的人际关系;有情无法者优柔,_________,将会带来混乱与不平。_________,才能使冰冷的法律软化,才能使柔软的善意披上原则坚硬的铠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适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         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       毁灭的记录。在此之前的诸子及所谓儒家的六经,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包括价值认同,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    )。比屈原稍前的庄周已经看出了个性与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同时他也悲观地认识到,在这场正面冲突中失败的一方只能是个性,故而他避开了社会冷酷的锋芒、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他几乎是         。唯独屈原,既要坚持个性,又要坚持以自己的个性去改变世界,以个性的温热去融化那         的秩序。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他的作品可以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甚至也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酣畅淋漓   惨痛   不战而退   冷漠

B.淋漓尽致   惨痛   不战而退   冷酷

C.淋漓尽致   沉痛   退避三舍   冷漠

D.酣畅淋漓   沉痛   退避三舍   冷酷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致使《诗经》中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B.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

C.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黯淡无光

D.而《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黯淡无光,正是因其“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B.因此,他的失败是历史的一次意味深长的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C.因此,他的失败是人类永恒的悲剧,也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甚至他的作品可以被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D.因此,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视为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清脆、婉转、凝重、流畅、热烈、紧张都极为形象,包括写乐曲终止的句子也极为精彩,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诗人保持清白可为正道而死,并以先贤为榜样的决心。

(3)《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有抱负的人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定,才能担当大任,并借此鼓励士人既有理想,又要有恒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