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 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 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 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 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 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 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 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 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1.B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B项,张冠李戴,是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是一种‘自由财产’”,不是根据物权法。故答案为B。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A项,偷换概念。“有的学者”和“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不等于“守旧学者”,且第一段没有涉及观点。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D项,理解有误,“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错,国家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即有托管的权力。故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平则鸣”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平”往往指的是“牢骚不平”。《论语·季氏》 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史记·自序》谓:古来著作“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曾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尼采也将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谓“痛苦使然”。所以前人总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由于感受到“不平”而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很好。但也有人认为文艺创作如果假装“不平”,强作穷苦,无病呻吟,不愤而作,那也是决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中“不平则鸣”现象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的认识与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19南昌飞行大会图形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构图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对第六届南昌国际军乐节专场音乐会的新闻报道进行概括,提炼该音乐会的3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第六届南昌国际军乐节专场音乐会11月2日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张海峰担任指挥,来自海内外的顶尖军乐团亮相南昌,近3000人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创造历届军乐节之最。为最限度地使更多群众近距离领略军乐艺术的魅力,除军乐巡游、专场音乐会、军乐喜年华等固定模式外,此次军乐节专场音乐会加大了市民参与力度,以军乐行进表演晚会门票大放送的形式让军乐爱好者广泛参与。如幻的演出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届不同凡响的南昌国际军乐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沙漠冰封、阴云密布来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域中,而无须有所待。

(3)李密在《陈情表》 结尾用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忠贞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