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冥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摘编自李方莉《陶瓷背后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摘编自黎云常《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
材料三
传统是景德镇的历史辉煌,也是历史留给景德镇的宝贵财富。如何通过传统,又怎么样跳出传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重大变奏。景德镇陶瓷文化必须立足现代社会的土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现代的重构不是彻底重建一种全新文化,不是完全移植外来文化,它只能是植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新的陶瓷文化,是传统和现代的统一。传统创作文化理念、陶瓷器物中的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独特工艺、民族文化需要好好继承。景德镇陶瓷要走向世界,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将陶瓷产品与景德镇悠久的艺术传承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大打文化品牌战,扎根民族,博采众长,创造出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极具文化内涵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本色而且结合世界潮流的产品。以审美的意识发掘文化遗产,总结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美的规律,找寻陶瓷器物中的灵魂,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
(摘编自李兴华胡菁惠《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变奏中选择和重构》)
材料四
马鞍岭是藏于景德镇莽莽群山中的普通村落之一。这里自唐末五代就出产优质瓷土,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充足的山水资源,为瓷土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被外界称之为“瓷之源”。
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把马鞍岭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点,将其打造成一个集陶瓷文化、休闲旅居、创客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并对马鞍岭村的民居、道路、管网、水系等进行改造优化,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观。
周末和节假日客流如织,游客纷纷来此感受陶瓷文创旅游的浓郁氛围,瓷器和陶瓷文化已成为扶贫新利器。
(摘编自新浪网2018年6月《光器成为扶贫新利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不仅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也渗透进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后期更多的被使用于日常生活。
B.瓷器在逐渐的演变过程中,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其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比其他国家的贵族文化先进。
C.景德镇陶瓷文化只有根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传统,并体现现代文化精神,融合传统和现代,才能获得在现代的重构。
D.马鞍岭从唐末五代就出产优质瓷土,被外界称为“瓷之源”,如今基础设施得到改造优化,这里成了文创旅游景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瓷器的选择和使用,有一个从喜爱外在质地到选择内在价值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中国人对瓷器接近自然本质的认同。
B.中国瓷器身上带有崇尚简朴、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文化礼仪底蕴,却并未因此给1994年的中国陶瓷出口带来优势。
C.瓷器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辉煌的过去,但是如果过度固守传统,会削弱中国瓷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瓷器发展必须求变。
D.走求变、创新和现代化之路,只要在产品设计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创造出精美的产品,这样景德镇陶瓷就能走向世界。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中国瓷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并请为中国瓷器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候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法学的角度看,它能否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这是必须予以回答的一个命题。
有的学者认为,将风能和太阳能确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具有可行性。根据物权法原理,物权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的特征,物权客体须具有既存性、有形性、独立性、特定性。但对于风能和太阳能,其存续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难以成为物权客体。传统民法和古典经济学认为,环境要素(如水、空气、阳光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物,是一种“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任何人无需支付对价即可对其占有和处分。然而,生态环境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价值性,如果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那么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十分不利。
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它必须是对主体的“有用之物”,而且围绕着、针对着它可能发生利益冲突,因此需要对之做出利益界定,明确其所属所归;它必须是人类能够控制或部分控制的“为我之物”;它必须是独立于主体的“自在之物”。这一精辟的论述对判断“气候资源能否成为法律上之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显然,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和控制,并独立存在,因此,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人们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利用雨云实施人工降水等。即使从民法的角度看,气候资源也是可以为人力所支配的,属于民法上之“物”。台湾民法学者王则鉴认为:“物是指除人之身体外,凡能为人力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有体物及自然力而言。”而且,气候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尽管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其开发利用受到土地、空间的限制。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因而具有民法上的财产意义,属于物的范畴。
那么,气候资源从法律上来说属于什么样的物呢?是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还是私人所有的物?答案是都不是。早在1969年,美国法学教授约瑟夫·萨克斯就提出了“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由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应将其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国家或政府是这一公共财产的受托人。所以说,气候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之一,是全体公众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应当归全体公民共有,即它是一种公众共有物。所谓公众共有物,著名环境法学者蔡守秋先生在《论公众共有物的法律保护》中对其进行了界定,指不特定的多数人可以非排他性使用之物。
(选自曹明德的《论气候资源的属性及其法律保护》,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候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风能资源、太阳能资源等,它既非国家所有也非私人所有。
B. 根据物权法,风能和太阳能是“自由财产”,具有时间性、流动性、不确定性,不能成为物权客体。
C. 风能和太阳能并非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之物,所以,从物权法的角度看是难以成为物权客体的。
D. 根据传统民法,风能和太阳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占有和处分的,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段指出,在有些守旧学者看来,气候资源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B. 三、四段指出,气候资源具有物的一般属性,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 全文论述逐层深入,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给出鲜明的结论,行文很有逻辑性。
D. 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气候资源是一种公众共有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守传统的“环境无价值”“自然资源无价值”的偏见,将不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气候资源既是“有用之物”“为我之物”,又是“自在之物”,所以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C. 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是有限的,因而它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物。
D. 基于“公共信托论”的观点,自然资源应被视为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和共享资源,任何个人和国家无权干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平则鸣”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平”往往指的是“牢骚不平”。《论语·季氏》 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史记·自序》谓:古来著作“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曾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尼采也将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谓“痛苦使然”。所以前人总结“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由于感受到“不平”而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很好。但也有人认为文艺创作如果假装“不平”,强作穷苦,无病呻吟,不愤而作,那也是决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你是如何看待文学中“不平则鸣”现象的?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自己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的认识与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图是2019南昌飞行大会图形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构图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形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对第六届南昌国际军乐节专场音乐会的新闻报道进行概括,提炼该音乐会的3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第六届南昌国际军乐节专场音乐会11月2日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张海峰担任指挥,来自海内外的顶尖军乐团亮相南昌,近3000人组成的强大演出阵容创造历届军乐节之最。为最限度地使更多群众近距离领略军乐艺术的魅力,除军乐巡游、专场音乐会、军乐喜年华等固定模式外,此次军乐节专场音乐会加大了市民参与力度,以军乐行进表演晚会门票大放送的形式让军乐爱好者广泛参与。如幻的演出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届不同凡响的南昌国际军乐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