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子...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子日:“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杨伯峻和钱穆解释为: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李泽厚解释为: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以上两段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体验和感悟?请自选一个角度,以“君子与器”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与气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一北京,有人说它雅致,有人说它厚重,也有人说它包容……

在你眼中,我们的北京有着怎样的性格与气质呢?请将你的感受或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填写在“北京的       ”中的横线上,并以之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例文①: 君子与器 器者,容器也。子曰:“君子不器。”在至圣心中,真正的强者、智者、贤者不应该作为一个容器,默默去盛装生活的幸福或愁苦。真正的君子,源自灵魂的强大,源自心灵的恬淡与安和。 子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当仁、智、勇化作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充盈在一个人的灵魂之中时,他的生命便也蜕掉了外在的羁绊,淡褪了世俗的愁苦,于落崖惊风间收获了一份生命的坚强与疏朗。 所谓仁者不忧,指灵魂里流淌着善意,搏动着宽容之人,不会为琐碎所累,不会为悲愁所困。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他“何为仁”,子曰:“爱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在圣贤的思想里,仁的本质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深刻。又有子路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与恕,就是仁的真谛与根蒂。当爱与恕化为一眼清泉脉脉于人心田,那么灵魂必定受到滋润与灌溉。继而仁爱茁于心的原野,散芬芳于生活的角落,这样的人是坚强的。心以温暖而广博的仁爱作壳,则生活的风吹雨打皆化为风淡云轻,自然不会愁苦于形。譬如张海迪、海伦、史铁生等身残志坚之士,他们的灵魂高尚又强大。 所谓智者不惑,喻灵魂里深埋一颗智慧的舍利,给人一份透彻与深刻。如此者,则可在生命的宣纸上化残妆为秀美,因为如厮灵魂,可以透彻人生机变。同样是樊迟问孔子“何为智”,子曰:“知人。”了解别人是一门智慧,且是一门生命的大智慧。了解别人,可以洞悉自身,进而参悟世道,透彻万物,不在尘世迷失生命漂浮的浮板及脚下坚持的石板。慧能禅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智者的心里没有尘埃,自有一份空明澈彻,这份灵魂的空明,也只有透悟了生之由物到神,由形到神方能到达。从红衣少年到白发先生,从牛棚破栏到北大学府,季羡林无所改易,心不为形所役,在治学路上风雨无阻,乃大智者。 所谓勇者不惧,要求灵魂间充盈着一份浩然的天地正气,则无所畏惧,战无不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真正的勇者自有一份浩然正与气。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苍松下铿然的锻铁声清脆刚直,而他的灵魂更是浩然不畏,正是这份凛然化为了临刑前蕴满天地的无畏绝响。然而,君子的勇是要以信念为前奏的,这份信念为义,人间道义。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无义而勇为乱,小人无义而勇为盗。”灵魂的勇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硬度,人格的高度。 当人内心充满仁、智与勇时,他的灵魂便也变得无比强大,心已不被外在的愁苦所役。如同贾平凹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灵魂的清泉里晕开一圈圈月辉,不管外界纷扰,乃君子之道。 例文②: 北京的雅致 有人说,老北京人的特质是一手鸟笼子,一嘴京片子,几句清亮的京腔京剧,大大咧咧,俗字当头。诚然,这是胡同文化的标志,但我相信北京这地方不俗,北京是雅致的,为此,我探寻,探寻。 北海最富有老北京生活的气质。她以湖光山色,玲珑宝塔,涵养了光顾这里的游人,而长居其间的人们,也因游赏的足迹使这里有着不同的韵味。夜幕降临,嬉戏游人散尽,只留下常伴北海的老友。湖面上少了游船,波纹只因风拂动,稀疏有致,如提琴上奏的名曲。信步踏入,耳畔是流水缓缓与京城票友低沉的歌声混合,这声音仿佛已经弥荡千年,形成古韵今情的交响。抬头,路灯投下一片光洁,灯饰上精雕的莲花纹样透过光亮打出细致的剪影。俯身湖畔,明媚的月色投下来,静影沉璧,白塔也在湖面上映出斑驳轮廓,被波纹搅乱有重建,透过湖面仿佛看到百年这里的情貌与故事。 夜游北海,我体味到北京生活中的浪漫情调,湖光、月色、驳影,淡雅地存在着,融入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中,雅致就这样静静生发着。 玉兰堂的雅致则展现了北京文化追求与情操。拾级而入,扑面而来是醉人香气,玉兰的馥郁恰似北京人待客的风雅与讲究。映入眼帘的是满树洁白如雪,飘落到眼前亦是素雅翩然所在,即便尘归尘,土归土,也是守身如玉,以清洁之身温润根底与泥土,这或许便是北京人所追求的高洁与孤傲之风雅。兰是花之君子,亦多栽于北京人庭落堂前,得以常观,常伴,借洁白之景勉励自己为人恪守高洁情操,不失其本。漫步于玉兰堂,被素洁包围,我想象有多少过客在路过玉兰,邂逅香意后曾领略到北京人坚持的这份追求与情怀,感受北京的高雅。 当然,北京的雅致不局限于此。秋因香山红叶铺路,在火红与鲜亮中装点了骨感的山峰,是北京涉足险地时不改的风雅与欣赏。春日,故宫红墙映着雪白杏花,庄严与美感相互调和映衬,这是千年皇族文化的风雅,是森严与巍巍用纯色点染的情韵。 高晓松有云:“生活不止眼前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田野。”诗是生活诗意,是在苟且中求存与妥协时的情志,是发现美,沉醉于美的心,远行则是坚持不变的追求,是心灵净土与向往,是一首诗,一个人,一个地方。 诗与远方正是北京的风雅所在,人们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下,不望在北海消遣一个美好的良夜,不忘心中的明月,在攀登事业巅峰时不忘路过的红枫美景,取下几片夹于书页,在规则重重,纪律森严的竞争环境中,不忘在心中植一株高洁玉兰,不忘冷冷条框中生发的情志与理想之花。这便是北京历久弥新的雅致,也是北京吸引四方之人光顾拜谒的原因。 北京,因兼有的雅致而绮丽,更凭这气质涵养了代代北京人的心灵。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著名作家王蒙说: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灵的共振。可以说,《红楼梦》能够帮助你体验人生,请写出你从《红楼梦》中获得的人生体验。要求:观点鲜明,有原著内容、情节的依托,150字左右。

②为纪念巴金诞辰115 周年,巴金故居、中国现代文学馆等联合举办了“温暖的友情一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即亲笔信)展”,展出巴金与鲁迅、叶圣陶、茅盾、冰心、沈从文、赵树理等老友的往来手札。你认为手札与友情的关系是什么?要求:观点鲜明,有层次,150字左右。

③北京冬奥组委推出主题为“鼓舞冬奥,龙腾神州”的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鸿运金鼓”系列新品。请以“鸿运金鼓”为对象,写一段为冬奥健儿擂鼓助威为主题的宣传文字。要求:有真挚的情感,有鼓舞力与感染力,150字左右。

说明:“鸿运金鼓”鼓身正面呈现着北京2022 年冬奥会会徽,背面则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场馆鸟巢、竞赛场馆冰立方、天坛、延庆的海陀山以及长城四大关口之一张家口的大境门]作为创意元素设计,画面下方铭刻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印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敦煌

①又见敦煌,一眼千年。

②你已矗立一千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在千年的风沙里。岁月侵蚀了你的容颜,风沙磨砺了你的风骨。你巍然屹立,千年不倒。为了见你,我穿越了千年风尘和漫漫黄沙,我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21世纪的现代文明世界,从水草丰沛的长江之滨,来到你身边。我终于见到你,如你的名字,你盛大辉煌,我热泪盈眶。虽然你并不认识我。

③第一次见你,是在儿时的课本里。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像一串有魔力的符号,又犹如神奇的密码一样,镌刻在我的心上,我想要破解密码里到底藏着些什么。我想,见到你,一切会豁然开朗,我会见到你吗?

④你远在千里之遥, 在戈壁沙漠与漫天黄沙之间。你远在千年之外,在颠沛流离的时代。

⑤我想要抵达你身边。你还在吗?

⑥一带一路的兴起,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座边陲小城,人们纷至沓来,只为一睹你的风采,哪怕只是远远地望着,哪怕只看一眼。

⑦一千年后,我终于来了,我在你的脚下,虔诚地望着你。拨开千年的风沙,撩起神秘的面纱,我见到了你。漫天黄沙散去,大西北的天空辽阔而晶莹,蓝莹莹的天空下,你静静地矗立着,面对千年后的文明时代和自诩文明时代的人们。而你的文明,比我们早了一千多年,你却静默不语。

⑧我轻轻地走近你,怕我的脚步惊忧到你;我尽量控制住呼吸,怕来自现代社会的混浊气息侵扰了你。游客中有人不知觉地伸出手去,触摸到的是冷冰冰的玻璃,讪讪地缩回了手。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一百年前那个寒冷的沙漠之夜,这里发生了一场浩劫,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装了二十九个大箱子,五辆大车,每辆都要三四匹马来拉。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灾难接连而至,每一次,都是一次流血的记忆。那是一个国家的伤口,那是一个民族的伤痕,伤口早已风干,伤痕仍在,那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所幸,我还是来了,趁你还在。

⑨隔着千年时光,隔着似有若无的玻璃,我终于见到你,我静静地凝望你。你离我很近,却又很远。目光企及,却难以抵达。

(10)我轻轻地走近你,那穿越千年而来的壁画,有的依然鲜艳夺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的因遭受人为破坏,已经开始剥落,容颜不再光鲜,有的已残缺不全,流落异国他.乡……

(11)幸运的是,我还是见到了你,见到了真实的你。走进那幽深昏暗的石窟,满眼都是精美的壁画。其画工之精致、色彩之丰富、图案之繁复、构图之精妙、人物勾勒之精致,令人叹为观止。我难以想象,在那遥远的年代,没有高超的科技手段,工匠们是如何实现这样恢弘的工程的?尤其是那满墙的小佛像,如同三D打印出来的,无数个图案一模一样,几乎无一偏差,甚是壮观。

(12)慢行慢看,行走在昏暗的洞窟里,我的眼前总会倏忽一亮。那是什么?有人轻声道。我抬眼望去,洞窟的顶上,有很多年轻的女子飞了起来,衣袂飘飘,神情明媚,细腻丰富的面部表情,层次分明的色彩,飞舞的衣袖和裙袂。是飞天!我不禁惊呼起来。以前只在文字描述和图片中见到的飞天,今天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飞天,是敦煌的标志,临空飞舞、彩带飞扬、反弹琵琶、奏乐散花,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那神奇的图腾,是远古的岁月里,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安详。

(13)我继续行走着,在昏暗的洞窟中。我听到一百年前,一群人在黑夜中搬运的窸窸窣窣声,虽然声音极其微弱,行动极其隐蔽,但我还是听到了。我听到王道士与斯坦因的对话,我听到远古的叹息声。一千年的伤痕犹在,岁月抹不去记忆。

(14)敦煌,曾经多么盛大辉煌,又曾经多么落魄颓败。遗憾的是,我没有亲眼见到你的盛大辉煌时期;幸运的是,在千年以后,我能够安详地走进你,安静地面对你。

(15)曾经,敦煌是国际性枢纽大都市,集中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丝绸、玉石、僧侣和职业妇女。大约,就像现在的.上海一样吧。

(16)敦煌,就这样存在了一千多年,有过落魄,但从未被遗忘。在来敦煌的第一天,敦煌画院里那位美丽优雅的李艺老师十分自豪地说,她生于斯长于斯,她热爱敦煌,敦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来到敦煌、研究敦煌、守护敦煌,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敦煌。我们很幸运,能够这样靠近敦煌。

(10)走出神秘的洞窟,傍晚六七点钟的太阳,依然很热烈。大西北辽阔的天空,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一排排土黄色的石窟,沿着山体延展开去,蔚为壮观。九层楼的建筑依然在,依山而建、高耸飞檐、朱漆栏杆,映衬着大西北湛蓝的晴天,雄伟壮观。这座初唐时建的木结构九层楼即莫高窟第96窟,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

(18)我流连于此,时间太短太短,千年的文化,用多长时间来观瞻都不为过。一眼千年,得有多深的缘分,才能穿越时空,彼此相见。由于岁月的侵蚀,很多壁画正在毁坏,可供参观的洞窟越来越少。尽管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自然的力量,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只能尽量慢一些,再慢一些。若干年后,不知道后来的人们能不能如我一样有幸看到。

(19)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20)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在莫高窟里辛勤劳作,这些艺术的壮举汇聚起来,是何等壮阔的生命!人类不能阻挡时间的步伐,不能阻止大自然之手,但艺术的生命永恒。再过一千年,或许敦煌已幻化成一个符号,但那曾经的盛大辉煌,定会永恒。

(21)一眼千年,必将永恒。

(取材于余慧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沙磨砺了你的风骨    磨砺: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

B.我想,见到你,一切会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

C.令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D.临空飞舞、彩带飞扬、反弹琵琶、奏乐散花    反弹琵琶: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第一次见敦煌是在儿时的课本里,并把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比作一串有魔力的符号、神奇的密码,可见对敦煌向往已久。

B.作者在昏暗的洞窟中,确实听到了一百年前一群人在黑夜中搬运敦煌文物的窸窸窣窣声、王道士与斯坦因的对话声、远古的叹息声。

C.文中提到李艺老师,是为了说明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敦煌虽有过落魄但从未被遗忘,今天有无数人来到敦煌,并研究敦煌,守护敦煌。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 是为了与敦煌建立一种直接对话关系,便于抒发渴望见到、虔诚膜拜、小心走近、静静凝望敦煌等独特感受。

3.文章第⑦段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站在敦煌脚下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文章第(19)段写道,余秋雨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对敦煌所遭的劫掠和曾经的灾难,作者指出那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是的,我们真的应铭记历史,不能忘却。请结合原文,并联系阅读体验谈谈你对“不能忘却的记忆”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屈原在《国殇》中用“____________” 热烈礼赞阵亡将士,说他们英灵不泯,即使死了也是鬼中豪杰。

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由梦境转人现实后的失落之感。

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来警示唐朝统治者,要从秦的灭亡中汲取教训,不要让后世像秦之后人哀叹秦的灭亡那样因唐的灭亡而哀叹。

④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而其“有远略”的表现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①吹帽:语出“孟嘉落帽”,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②倩: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年事已高的诗人面对悲凉的秋色,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宽慰自己。

B.颔联写诗人惭愧自己头发稀落,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帽子扶正。

C.颈联写水流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奔泻,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气势宏大。

D.尾联写明年再相聚时,不知谁还健在,不如细细看看茱萸与友人一醉方休。

2.下列诗句与本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古时重阳节有登高佩带茱萸的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写到了“茱萸”。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抒发情感的异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查看答案

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樊迟)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注释:①皋陶:舜时的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②伊尹:商汤时的贤能辅相,为商朝的建立和富强做出了伟大贡献。

(1)请结合第一则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举直”的含义(请简要写出分析过程)。

(2)请根据上述两则语段的内容指出,“举直错诸枉”有哪些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