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

情况之一,“人学”成为“自我学”,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自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引导和呼应。正如彼德沃森在《思想史》中指出:“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卡夫卡等这些西方作家,差不多不约而同,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投入了非理性、反社会的“原子化”和“向内转”,在作品中弥漫出孤绝、迷惘、冷漠、焦虑的风格。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情况之二,“人学”成为“人民学”,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和亲民的文学旗手,一直影响到中国以及东亚“为工农大众”的“普罗文艺”,乃至影响大半个地球的“红色三十年代”。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作为穷国和穷人的尖锐现实,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

“自我学”和“人民学”,大概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

一般来说,“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差不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生活催生一种文字,释放了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这也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人民的经验、情感、智慧、愿望以及血肉相联感同身受的“大我”关切;同样道理,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独立、自由、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所组成。可惜的是,历史实践总是泥沙俱下,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有些人学偏和做坏,包括出现教条化、极端化、投机化的自我挖坑。当年鲁迅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文革”时期也出现过“造神”化的某些文艺宣传,直到当下广受非议的“抗日神剧”和“高级黑”,“人民”的形象在文学中屡遭扭曲,一再变得空洞而干瘪。在另一方面,非理性、反社会的独行者们也并非灵感大神,其自恋、自闭、自大的文字,其幽闭或放浪的风格,无论是“沉默的”(布朗肖语)、“零度的”(罗兰·巴特语)、还是“无意义的”(昆德拉语),都让后来文学中的“自我”越来越面目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倒是更近,很快成为另一种高发性都市心理病——以至“文青”、“文艺腔”、“文科生”这些词,不知何时已在互联网上声名狼藉,已是舆论场上嘲讽和同情的所向,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人民”与“自我”也都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该如何彼此含容和多元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又比如,自有了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很多“自我”其实都是可以格式化、数据化、甚至能精确预测和管理的,哪有作家们以前想象的那么天赋异禀?当人的很大一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众多专家发现,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创造力。而这一切,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大大超出了“自我”的边界,不再那么“自我”,不是什么人成天照镜子可以照出来的。换句话说,“人民”与“自我”,都进入了新的陌生水域,都需要注入实践和理论新的活血。

(摘编自《文艺报》2019年7月22日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夫卡等作家专注于对自我的窥探,突出个性,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

B.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

C.“人民学”一旦陷入教条,走向极端,投机迎合,“人民”形象多会空洞干瘪。

D.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析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既梳理总结了成果,也剖析反思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B.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章第五段用辩证法论述了“自我学”与“人民学”虽视角迥异,却也是文学的一体两面。

D.文章引用鲁迅等人的看法,既使语言简洁凝练,又使论据充分确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世纪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分化,同时也被创新。

B.成功的文学形象通常是自我与人民的融合,是富含人民文化而独立、个性鲜明的形象。

C.黄坤明的“文贵创新,激发当代中国文艺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文中“日日新”理念相通。

D.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1.C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视角不广却很受大众欢迎”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他们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一直是院校精英们的标配谈资”中可看出,很受院校精英们的欢迎。 B项,“吸收使用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构成了“人民学”作品必备的基本内涵”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阐明了有关的三大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人民学有三大内涵,选项只说了两点。 D项,“生物克隆和人工智能技术压缩了作家的想象空间,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错误。选项,无中生有。“使文学没有了差异性”原文没有此观点。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指出文学分化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环境,旨在论证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起决定作用”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中“或者说出现了自我路线。这种现象多来白发达国家的都市,发生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内部危机中”“或者说出现了人民路线……这一幕出现在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底部和外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知,只能看出社会环境对文学发展有影响。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作家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把握好千变万化的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错误。选项说法绝对。由原文“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好是共生环境和群体关系千变万化的产物”可知,这是创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________。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________。这意味着真正的考古学研究,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100周年校庆活动的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2020年4月28日,学校将迎来100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三千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您们意气风发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100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3.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

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世俗皆“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诗人却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 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楼梦》中俗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