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________。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       ),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________的人性微光。相比选择好故事,“讲好”故事更为复杂。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究其原因,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响应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B.究其原因,是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C.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到题材内涵层面。

D.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画龙点睛     喧宾夺主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B.锦上添花     反客为主     无与伦比     有血有肉

C.画龙点睛     反客为主     独一无二     活灵活现

D.锦上添花     喧宾夺主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讲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B.切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C.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

D.小切口地展现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

 

1.D 2.D 3.C 【解析】 1.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适应”与“感召”不搭配;成分残缺,末句最后缺成分“的挖掘”。B项,“是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适应了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感召”语意错误;末句最后缺成分“的挖掘”。C项,成分残缺,末句最后缺成分“的挖掘”。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同时又表达出自己的忠贞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行,赐予。④那:通“挪”,移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情景,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峡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朱修之恭祖,义阳平氏人也。曾祖焘,晋平西将军。祖序,豫州刺史。父谌,益州刺史。修之自州主薄司徒从事中郎,文帝谓曰:“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后随到彦之北伐。彦之自河南回,留修之戍滑台,为虏所围,数月粮尽,将士熏鼠食之,遂陷于虏。

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修之潜谋南归,妻疑之,每流涕问其意,修之深嘉其义,竟不告也。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修之、怀明惧奔冯弘,弘不礼。留一年,会宋使传诏至,修之名位素显,传诏见即拜之,彼国敬传诏,谓为“天子边人”,见其致敬于修之,乃始加礼。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修之归求救,遂遣之。

元嘉九年,至京邑,以为黄门侍郎,累迁江夏内史。雍州刺史刘道产卒,群蛮大动,修之为征西司马讨蛮,失利。孝武初,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修之在政宽简,士众悦附。及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反,修之举兵,修之伪与之同,而遣使陈诚于帝。帝嘉之,以为荆州刺吏,加都督。义宣闻修之不与己同,乃以鲁秀为雍州刺史,击襄阳。修之命断马鞍山道,秀不得前,乃退。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时竺超民执义宣,修之至,乃杀之,以功封南昌县侯。

修之治身清约,凡所赠馈,一无所受,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赌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征为左民尚书,转领军将军。去镇,秋毫不犯,计在州然油及牛马谷草,以私钱十六万偿之。然性俭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修之未尝供赡。尝往视姊,姊欲激之,为设菜羹粗饭,修之曰:“此乃贫家好食。”致饱而去。

(选自《宋书·朱修之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B.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洽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C.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D.后鲜卑冯弘称燕王/治黄龙城/拓跋焘伐之/修之与同没人邢怀明并从/又有徐卓者/复欲率南人窃发/事泄被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对人的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互为表里。

B.“迁”“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授”“徙”等,“迁”“徙”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授”“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C.都督,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D.檄,古代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的文告。文中“檄”是发文书征召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修之和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一样,都担任官职。后来跟随彦之讨伐北魏,在留守滑台的时候,被敌人围困,虽坚持数月,但最终被俘。

B.虽然拓跋焘很赏识他,但朱修之毕竟是南人,时时想着回去。在随拓跋焘讨伐冯弘时,朱修之因怕被牵连而逃走,最终因冯弘派遣回到了宋。

C.在平定义宣的叛乱时,朱修之先是假装同意和义宣一起叛乱,然后又断了鲁秀的进攻道路,使他无功而返,最终朱修之被迫杀掉了义宣。

D.朱修之虽然非常节约,但对生活贫困的姐姐显得薄情少恩;他看望姐姐时,姐姐准备了很差的饭菜来激发他的恻隐之心,但他并没有为之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拓跋焘嘉其守节,以为侍中,妻以宗室女。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的钥匙

星新一

在人们的头脑里,都暗暗地埋藏着一句话,绝对不能忘记,更不能告诉别人。即使没有什么重大的含意,却也非常重要。

那句话就是钥匙,是新型的钥匙。在皮包上,在汽车上,在身已的房门上,都没有像从前那样的钥匙孔了。有的却是象小耳朵形状的东西。只要你把嘴贴在那里,悄悄一说,锁就开了。例如有人说:“郁金香花开啦。”锁就开了。有的说:“必须牢固些。”它也能自动地打开,间或也有人说:“国王的耳朵是驴耳朵!”它就不开了。如今,像因丢失了钥匙而吵吵嚷嚷的事,是不会再有了。就是撬门锁的老手,也无能为力。倘若有人想去喋喋不休地乱说一通侥幸地打开门锁,更是枉费心机。这种锁和从前相比,是安全多了,除非你把这句话告诉了别人。有时突然患了健忘症,打不开了。只好在警官的监视下破门而入。但这事是很少发生的。如果是酒醉失言,把这句话说出去,也不必后悔、恐慌。回到家里,从里面把字调换一下,改成别的话就可以了。更不要怕记不住而神经紧张。其实这句话不难记住,只要你默诵几遍,蒙上眼睛也会出现在眼前的。实在怕忘,还可以写在纽扣里面。于是,想要打开别人家房门的人,就没有了。

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就住在带有这样锁头的房子里。若说她长得漂亮,那也是从她开始恋爱之后,是爱情使她更加艳丽了。她的爱情生活过得非常甜蜜,每周总有两三次和比她年龄大几岁的男朋友一起去餐厅进餐,去舞厅跳舞。在那美好的夏夜里,常常两个人乘小船去江心荡漾。共同享受着青春的欢乐。

可是,今天晚上她的情绪非常沉闷,是由于不值得的小事,他们吵嘴了。原因是在吃茶店的约会,她使人等得太久了。

“让我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不觉得惭愧?”

“别那么生气好吗!”

“我好不容易才把工作放下出来的。”

“我打扮了一下才来赴约的。”

“约会的事,你不是早就知道吗?”

过去,谁的心请不好,对方说些安慰的话,也就好了。这次,却为什么如此争论不休呢?

“我要回去。”她边说边站起来要走。为了把气氛缓和下来,他想用手拉她,但未能搭在她的肩上却把耳环给碰掉了。

“那就回去吧!”

一切就这样开始了。

她在回家的路上感到有些后悔,认为从此再也不能见面了。她想:如果自己早点认个错,就不会这样了。可是自己为什么不能呢?其实,明知道现在认错也来得及,可就是办不到,这也许是有点任性吧!从明天起又要过着失去乐趣的生活了。可是年轻人,有谁肯先认错呢!

她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自己的门前。如果不把嘴靠到门耳上说:“今天实在过得快活!”门是不会开的。可是这句话,对当时的她来说,是难以出口的。而不说,又进不去屋,只好暂时呆呆地站在那里,最后无可奈何的像背诵什么文章似的压低了声调轻轻地说了出来。门缓缓地开了,她从里面关上门,就想把这句话换掉。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出适当的句子来,但又不能不换。当她琢磨出来时,字的排列是,“我错了,请原谅。”现在就只好这么说,我也太糊涂,从明天起只能用这句话来度日了。

第二天清晨,男孩子站在她的门前,又不肯当面认错,呆在家里苦恼,又想见到她,只好借送耳环之名来访问,以便取得她的谅解。他想按门铃,手却抬不起来。总之无论如何也还是不肯先认错,最后决定把耳环挂在门耳上就回去,便从衣袋里取出来按在门上了。

他不由得想起过去那些快活的日子,想起俩人并肩坐在公园长凳上卿卿我我的情景。他对自己昨天的任性,不能不感到很遗憾。那么现在怎么还不去说呢?于是在挂完耳环之后,下意识地把嘴靠在门耳说了。

门慢慢地开了,在屋里茫然的她,看见他象被弹簧弹起来似的扑过去哭了。她虽没出声,却在心里说着开锁的那句话。

门开后,被挂在耳形锁孔上的耳环,还在轻轻地摇动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星新一的小说大多具有科幻色彩,这篇小说也一样,“新型的钥匙”让人们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了。

B. 小说的对话简洁,寥寥数语交代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心理描写细致,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C. 小说开头两段与后面的情节关系不大,但如果删去的话会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D. 耳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小说的线索,“碰掉耳环——送耳环——挂耳环”构成情节主线。

2.简析题目“爱的钥匙”的丰富意蕴。

3.这是被誉为“日本微型小说鼻祖”的作家作品,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微型小说特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 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 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 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无所不能知晓。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张力,艺术效果越强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C.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叙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赋予作品真诚性,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全部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

D.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