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⑭《捣衣诗》⑮)“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⑯《古意》⑰)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⑦”而淮南小山⑧的《招隐士》⑨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⑩”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⑪《折杨柳》⑫)“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⑬”(陶渊明《拟古》)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这几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
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中的观念?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某班级拟了一个班级学习分享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