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

 

“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 【解析】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中,由“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

 

查看答案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28)者也在此。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查看答案

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

 

查看答案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24)”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这段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