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诈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阚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论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B.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C.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D.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昀一项是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法律、刑狱等。

C.朝审:明清时对于死刑案件的会审制度,由三法司以及中央重要官员进行会审。

D.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2)程死久矣,正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鬻之,行道皆为流涕。

 

1.B 2.D 3.D 4.(1)彭程进谏是他的职责,因此被充军到边疆,那么干了坏事破坏法律的人拿什么处罚他们呢? (2)彭程死了很久,只留下一个孙女。用尽家产不够偿还,就把孙女一并卖了,过路人都为他家的遭遇流泪。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意思是“现在二人已依法处死,那么灾祸的来临,二人尚且不能自己幸免,怎能使他人幸福长寿。倘若陛下真有这方面的举动,应当在将要发生时阻止。如果没有,请求惩治有关官员讨好奉承的罪行。”,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用排除法,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词“则”“请”等判断。“则”一般放句首,“伏重辟”不能断开,因此排除CD,“请治所司”的意思是“请求惩治有关官员”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 2.试题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表述错误,“录取后称秀才”不正确,应是称“举人”。故选D。 3.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D项“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表述错误,给事中丛兰上疏并非是救助彭程,而是继续议论光禄造皇坛器之事。故选D。 4.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坐”,因此;“则”,那么;“何以”,拿什么。第二句关键点:“遗”,留下;“罄”,用尽;“则”,就;“鬻”,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藏的表情看着自己。“你还得洗洗脸,奶奶讨厌看见你这样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父亲回答说。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宗,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接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仲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来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他又停下来,想等绳索稳住以后再从容地滑下来,但是突然,砰!绳索猛地往下顿,胡安大叫一声,手抓得死死地,等他睁开眼畸,发现自已还吊在绳索上,但是好像降了一米;又是砰的一声,绳索又一次下滑,但是他还不想松开手,他已经吓得不会动了,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他弓起身子,但是他无法站起来,这样过了一个多小时,绳索还在不停地下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那时下午茶的时间早过去了。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第二天他起得很早回到那个地方,但是雨下了一整夜,整个大草原都淹了,家人不让他出门,父母还在为他生气,他那关于悬空的绳索的谎言让他们更加恼火。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愛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1.下面对这篇小说内容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这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胡安顺着绳子向天空攀登的过程展现一个少年充满好奇的童心和执着探索的欲望。

B. 小说中的天空悬绳显然是虚构的,但在胡安的眼里,这条通天的长绳具有无比真实的力量。小说中的绳索极具象征意义。

C.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胡安这个人物。例如:“用掐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表现了他谨慎胆怯,但克制不住好奇的心理。

D. 小说的结尾,胡安已经成了老人,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与周遭世界格格不入,使读者深刻地感觉到现实扼杀童心的悲凉。

2.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小说结尾写到七十年后胡安仍在寻找他的绳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 ) ,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合适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光明日报》)

附图: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货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并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报网《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

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的受访者普遍认为,就创业而言,创业时机的选择、相关的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缺一不可。

B. 材料二表明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因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 材料三的访谈节选中,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休学创业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其效果持乐观态度。

D. 材料四以安徽师大学生陈博群和伙伴的经历为例,旨在说明在校期间的创业仍面临很多挑战,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附图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中,发现商机占55%,为了梦想占22%,这说明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

B.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材料二和三则重点关注政府部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

C. 《光明日报》和中国工商报网分别了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和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D. 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

3.大学生要顺利进行创业,需要哪些条件要素?请结合材料简述各方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岀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

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賡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

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

(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中包含的文艺观,被后世称为“诗教”观,它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侧重于“教”。

B. “兴观群怨”体现了孔子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的特点,这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C. 孔子儒学提出的“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和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D. 孔子认为“诗教”必须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他重视文艺的“不言之教”,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C. 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

D. 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产生的时代背景方面看,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的。

B.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更为强调“诗”的文艺审美,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

C. “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和实践品格体现了“诗”的层面;“以诗为教”“美养善”的“会通性”体现了“教”的层面。

D. 重塑当代中国文化,再续中华民族自信,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①,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②?”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③。其有放牛者,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④。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正部郡,风威大行⑤。后考妖言不实论⑥。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⑦。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⑧。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以千数。⑨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⑩,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阅读示范

1.读懂文意——依据传主生平,分层梳理文脉

2.读懂句意——回扣所学知识,突破障碍词句

①宠风声大行                       大行:

②在郡何以为                     理:

③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清夷

④辄云属稚子,终无侵犯           以:

正部郡,风威大行                绳:

3.⑥后考妖言不实论                  坐:

⑦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压塞:

⑧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咨嗟:

⑨致奠以千数                        醊:

⑩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旋踵:

真题演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审美鉴赏之文化常识)(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