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邵燕祥 培根有名言:“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邵燕祥

培根有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正常情况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开阔起来,使悟性和思路都变得明澈。

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叫作非常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那就是在让人读伪造的历史的时候。

在前一种情况下,读史也未必能使所有的人明智;不是也有明于知古、昧于知今的人吗?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读史而不糊涂的人几稀;但也未必没有例外,读的都是伪造的历史,却也变得明智起来,不过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同现实相对照。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看一个人的过去,可知他的现在以至将来;那么看一个人的现在,也多少可以窥见其历史。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人体解剖,给类人猿以至古猿的研究提供了钥匙,此之谓也。

就史读史,犹如就事论事,是不得要领,甚至会上当受骗的,无论所读是伪造的历史还是真实的历史——准确地说,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谓真实的历史,只是相对地较少伪造、较少遮掩,经过明智的读者以明智的眼光披沙拨雾,从不同记载的比较当中获取较近于原初的状态而已。

明智的读者,读史可以增益其明智;糊涂的读者——如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无知并且糊涂——因读史而能变得明智也难,能不变得更糊涂就不错了。

然而明智了又怎样呢?真正明智的读者,读史益增其明智之后,就会以为还是糊涂的好;甚至以为无论真实的还是伪造的历史都不如无史。而历史甚至将证明,所谓糊涂的读者也许是真正明智的人,而自许明智的人也许其实是糊涂蛋。谁又能判断,哪个是真糊涂,哪个是装糊涂,哪个是真明智,哪个仅仅是自以为明智的“大愚若智”呢?归根结底,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是什么?

史有多种。读史也有各样的读法。不同的人,自谓得之就好,不必计较是否能因而明智。

误听培根一句话,仅仅为了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史籍的丛林中迷失,愈益困惑,适得其反,不可不慎。“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倒是处心积虑想从过去时代的人们那里学习恶德与恶行的人,决然可以在史籍的丛林中,采到牛溲马勃,恶蕈毒蘑,盈筐满载,不虚此行。

此殆培根所谓的“明智”乎?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史是使人明智还是使人糊涂,因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模糊而难以确定。

B.无论是读哪一种历史,伪造的历史或者相对真实的历史,都不可就史读史。

C.读史时与现实相对照,看一个社会的现在,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的历史。

D.培根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培根名言中的“史”“人”“明智”三个角度切入,并展开正反对比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论证全面辩证而不失严谨,相对而不绝对。

C.文章引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出了“尽信史则不如无史”,进而回应文题之问。

D.文章末段用揣测语气收束全文,行为委婉而又启人思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有很多种,有真实的历史,也有伪造的历史,只不过真实的历史是相对的,其中较少伪造和遮掩。

B.只要读史,就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开阔,使悟性和思路变得明澈。

C.读史有各样的读法,只要有所收获就好,如果仅为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历史典籍中迷失和增加困感。

D.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在这种情况下,读史不糊涂的人很少,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1.C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C项,原文说“那么看一个人的现在,也多少可以窥见其历史。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所以,正确表述应该是“也多少可以窥见”,而非“可以完全看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A项,“正反对比”错误,文章论证思路是层层深入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只要……就”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原文说“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正常情况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开阔起来,使悟性和思路都变得明澈”,所以选项缺少“正常情况” 或“一般情况而言”的限制。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纷纷表达对立法推动垃圾分类这个举揹的赞成和支持,也对宣传多年的“人人有责”如何落实,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用法律的形式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不仅是立足今天,更是着眼未来。

据了解,此前北京、广州、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均出台过实施垃圾分类方面的规章制度。目前哈尔滨也正在筹措垃圾分类管理的立法和推广。但由于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好,对垃圾分类管理没有充分认识,预计此项工作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情况,请你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写一封给社区群众的公开信。

要求: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可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了坚持,才有了匡衡凿壁借光的佳话,也才有了留名青史、

辅佐朝纲的机遇    ;____;____。

材料:

勾践  苏秦  曹雪芹

悬梁刺股  卧薪尝胆披阅十载

忍辱负重合纵六国  鸿篇巨制  传世佳作纵横天下反败为胜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一则校庆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风雨沧桑五十年,薪火相传一甲子。今年,乘风中学将迎来50周年生日。为了弘扬育人树才精神,聚集广大师生和校友力量,促进学校长足发展,我校决定于2019年8月1日举行50周年庆典活动。我们热忱邀请您务必参加,共裹盛举!

专此诚邀,叨扰望谅!

(庆典活动相关事宜,我们将另行通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_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谐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_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_______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的审美效应。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C.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D.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指出螃蟹的身体虽然比蚯蚓强健,但他们“____”,这是螃蟹“______”的缘故。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____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___”,则可以江山永固。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两句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