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 汪曾祺 白马庙是昆明城郊一小村镇,我在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

汪曾祺

白马庙是昆明城郊一小村镇,我在那里住了一些时候。

这一天我到个小茶馆里去坐坐。第一次去,进一个短巷,巷子一头是小花坛。花坛上一盆茶花,还有其它。我的心立刻落在茶花上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茶花,仿佛从我心里搬出来放在那儿的。而我的眼睛定在那里了:花坛后面粉壁上有画。

画以墨线勾勒而成,再敷了色。装饰性很重,取材自写实中出。画若需题目,是“茶花”。填的颜色是黑,翠绿,赭石和大红。作风倩巧而不卖弄;含浑中觉出安分,然不凝滞。线条严紧匀直,笔笔诚实,不笔在意先,不虚安。各部分平均对称,显见一种深厚的农民趣味。

谁在这里画了这么一壁画?

——这……这是一个细木作匠手笔;这人曾在苏州或北平从名师学艺,熟习许多雕刻花式,熟能生巧,遂能自己出样;因为战争,辗转到了此地,或是回乡,住的日子久了,无适当事情可作,来借这堵粉壁小试牛刀来了?……

这个假设看来亦近情理,然而我笑了。我笑那个为我修板壁的木匠。

我的房子需做个板壁隔一隔。我请人给我找个木匠来。找了三天,才来,说还是硬挪腾出时候来的。他鞋口里还嵌着锯屑,果然是很忙的样子。整整弄了三天,一丈来长的壁子还是一块一块的稀着缝,他自己也觉得板壁好像不应当是这样的,看看板壁看看我,笑了:“像入伍新兵,不会看齐!”而最后一块还是我自己钉上去的。他闺女来报信,说家里猪病了,他撒下榔头就跑,这一去,不回来了,过了两天才来取回他的家俬。这个人说话风趣,作活不在行。这个画当然不可能是他画的!

乡下房子暗,天又晚了,黑沉沉的。所以我坐近窗口。想起口袋里的一本小书,抽出来,老板看见了,他叫他的小老二拿灯。

灯来了,有人喝住小老二:“挂在那边得了,有臭气,先生闻不惯。”

我这才看见,这不是我们那木匠大师傅吗!他过来,我过去,我掏烟,他摸火柴,但是他火柴划着了时我不俯首去点烟,小老二灯挂在柱子上,灯光照出,墙上也有画!我搁下他,尽顾看画了。

一望而知与花坛后面的是同一手笔,画的仍是茶花,仍是墨线勾成,敷以朱黑赭绿,满墙都是,气魄大,笔画经过一番苦心。高度的自觉之下透出丰满的精力,克己节制中成就了高贵的浪漫情趣,各部份安排得妥贴极了。干净,简单,但不缺少深度。如果刚才花坛后面的还有稿样的意思,这一幅则作者己做到至矣尽矣地步。他一边洗手,一边依次的看一看,是舍不得离开自己作品,他“提刀却立,踌躇满志”,得意达于极点,真正是“虽南面王不与易也”。但一洗完手,他这才感到可真有点累了。他身体各部分松下来,由一个艺术家变为一个常人。好老板,给他泡的茶在哪里?他最好吃一点甜甜的软软的点心,来!大家一齐来,为我们的艺术家欢呼,为艺术的产生欢呼!

我站着看,看了半天,我已经抽了三枝烟,到第四根烟点着时,我知道我身后站着的茶馆老板,木匠师傅,甚至小老二,会告诉我许多事。

茶馆老板一望而知是个阅历极深的人。他声音深沉,说得很慢,很有条理。

这是村子里一个哑吧画的。这个人出身农家,却不知为什么的,自小就爱画,别的孩子捉田鸡烧蚱蜢吃,他画画;别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他画画……有人教过他么?没有。他见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在什么上画。平常倒也一样,小时能吃饭,大了学种田,一画画,他就痴了。乡下人见得少,却并不大惊小怪,他是个哑子,不能唱花灯,打连厢,画正好让他松松,乐乐。大家见他画得不比城里摆摊子画花样的老太太画的差,就有人拿鞋面,拿枕头之类东西让他画。到有人家娶媳妇嫁女儿,他都要忙好几天。那个时候村子里姑娘人人心中搁着这个哑吧。

“我出过门,真真假假见过一点画,一懂不懂,我喜欢看。我看哑吧画的跟画花样的老婆子的不一样,倒跟那些古画有些地方相同。我说不出来,……”

老板逐字逐句的说,越慢,越沉。我连连点头,我试体会老板要说而迟疑着的意思:

“比如说,他画得‘活',画里有一种东西,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看久了,人会想,想哭?”

老板点头,我看到他眼中有一点湿意。

“从前他没事常来我这里坐坐,我早就有意想请他给我画点东西。他让我买了几样颜色,说画就画。外头那个画得快。里头这张画了好些时候。他老是对着墙端详,比来比去……”

我对着墙,细起眼睛看,似乎墙已没有了,消失了;剩下画,画凸出来,凌空而在。

我问:“现在?——”

老板知道我问什么:“唉,死了还不到半年。”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说了。而木匠忽然呵呵大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愕然。他说出来,他笑的是哑吧喜欢看戏,看起怪有味。他以为听又听不见,红脸杀黑脸,看个什么!

窗外已经全黑了,星星在天上。水草气更浓郁,竹声萧萧。水流,静静的流,流过桥桩,旋出一个个小涡,转一转,顺流而下。我该回去了。

回来之后,我一直坐在这里,坐在这张临窗的藤椅里。早晨在一瓣一瓣的开放。我一直坐在这里,坐在小楼的窗前。树林,小河,蔷薇色的云朵,路上行人轻捷的脚步……

天才亮,我在河边散步,一个汉子挑了两桶泔水跟我擦身而过,七成新的泔水桶周围画了一带极其细密缠绵的串枝莲,笔笔如同乌金嵌出的。

我走了很久,很久。我随便拿起一本书,摊在我面前的是龚定庵的记王隐君:

“于外王父箧中见书一诗,不能忘。于西湖僧经见书心经,蠹且半,如遇箧中诗,益不能忘。”

一九四八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联想、想象,写“我”对作画人身份及其作画时的动作、神态等的种种猜测,表现出对哑巴画艺的由衷欣赏和赞叹。

B.小说在哑巴和别的孩子、城里摆摊子画花样的老太太、木匠、老板等的多处对比中,揭示哑巴对画画的痴迷及其画艺的高超。

C.小说中老板“眼中有一点湿意”这一细节,包含了他对哑巴的理解、赞赏等复杂情感,也暗示了下文哑巴已经去世的情节。

D.小说结尾部分关于泔水桶的描写和对龚定庵书中相关文字的引用,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哑巴及其画作的怜惜、难忘之情。

2.作者写“木匠”和“茶馆老板”对表现哑巴形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艺术家”为题包含了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B 2.(1)写“木匠”是为了反衬哑巴画家。用木匠的做工粗糙、做事随意、心灵粗疏来反衬哑巴画家,突出其画作精细精致,内心细腻,有审美情趣。(2)写茶馆老板是为了衬托哑巴画家。通过他对哑巴及其画作的赏识,侧面烘托哑巴画家技艺的高超。 3.对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的哑巴的赞美;对欣赏艺术、赏识人才的茶馆老板等人的赞许;对能从平凡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追求诗意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小说没有将哑巴与茶馆老板进行对比。 故选B。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作答本题,首先浏览次要人物在小说的位置,明确他们对小说主要人物的作用,是不是对比衬托?还要明确他们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是不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还要考虑他们对主题的作用。 ①写“木匠”是为了反衬哑巴画家。木匠“整整弄了三天,一丈来长的壁子还是一块一块的稀着缝”,他做的板壁“像入伍新兵,不会看齐!”,甚至“他闺女来报信,说家里猪病了,他撒下榔头就跑”;而哑巴作画则是“他老是对着墙端详,比来比去”,在作者看来哑巴的画“气魄大,笔画经过一番苦心……干净,简单,但不缺少深度”“己做到至矣尽矣”。所以,作者用木匠的做工粗糙、做事随意、心灵粗疏来反衬哑巴画家,突出其画作精细精致,内心细腻,有审美情趣。②写茶馆老板是为了衬托哑巴画家。茶馆老板说,“我看哑吧画的跟画花样的老婆子的不一样,倒跟那些古画有些地方相同”,他喜欢看哑巴画的画,所以他请哑巴给自己家墙上画画,作者通过他对哑巴及其画作的赏识,侧面烘托哑巴画家技艺的高超。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象征意义、主旨意义,以及表达的作者情感等。 ①《艺术家》这篇小说中,哑巴虽然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别的孩子捉田鸡烧蚱蜢吃,他画画;别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他画画”“平常倒也一样,小时能吃饭,大了学种田,一画画,他就痴了”。小说通过记述“我”所见到的墙上画面,以及“我”所听到的关于哑巴痴爱画画的故事,表达了“我”对出身农家却痴爱画画的哑巴的赞美。②小说中,茶馆老板请哑巴画画,并能欣赏他画的画,作者由此表达了对欣赏艺术、赏识人才的茶馆老板等人的赞许。③哑巴“见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在什么上画”,能从生活中感受艺术,作者表达了对这种能从平凡生活中感受到艺术、追求诗意的生活态度的赞赏。哑巴痴爱画画,并能画出美丽的画面,在作者看来,是一位艺术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吗

邵燕祥

培根有名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正常情况下,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都开阔起来,使悟性和思路都变得明澈。

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叫作非常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那就是在让人读伪造的历史的时候。

在前一种情况下,读史也未必能使所有的人明智;不是也有明于知古、昧于知今的人吗?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读史而不糊涂的人几稀;但也未必没有例外,读的都是伪造的历史,却也变得明智起来,不过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同现实相对照。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看一个人的过去,可知他的现在以至将来;那么看一个人的现在,也多少可以窥见其历史。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人体解剖,给类人猿以至古猿的研究提供了钥匙,此之谓也。

就史读史,犹如就事论事,是不得要领,甚至会上当受骗的,无论所读是伪造的历史还是真实的历史——准确地说,完全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谓真实的历史,只是相对地较少伪造、较少遮掩,经过明智的读者以明智的眼光披沙拨雾,从不同记载的比较当中获取较近于原初的状态而已。

明智的读者,读史可以增益其明智;糊涂的读者——如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无知并且糊涂——因读史而能变得明智也难,能不变得更糊涂就不错了。

然而明智了又怎样呢?真正明智的读者,读史益增其明智之后,就会以为还是糊涂的好;甚至以为无论真实的还是伪造的历史都不如无史。而历史甚至将证明,所谓糊涂的读者也许是真正明智的人,而自许明智的人也许其实是糊涂蛋。谁又能判断,哪个是真糊涂,哪个是装糊涂,哪个是真明智,哪个仅仅是自以为明智的“大愚若智”呢?归根结底,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是什么?

史有多种。读史也有各样的读法。不同的人,自谓得之就好,不必计较是否能因而明智。

误听培根一句话,仅仅为了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史籍的丛林中迷失,愈益困惑,适得其反,不可不慎。“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不如无史。倒是处心积虑想从过去时代的人们那里学习恶德与恶行的人,决然可以在史籍的丛林中,采到牛溲马勃,恶蕈毒蘑,盈筐满载,不虚此行。

此殆培根所谓的“明智”乎?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史是使人明智还是使人糊涂,因判断明智和糊涂的标准模糊而难以确定。

B.无论是读哪一种历史,伪造的历史或者相对真实的历史,都不可就史读史。

C.读史时与现实相对照,看一个社会的现在,就可以看清这个社会的历史。

D.培根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不可一概而论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从培根名言中的“史”“人”“明智”三个角度切入,并展开正反对比论证。

B.文章论证兼顾正常情况与非正常情况,论证全面辩证而不失严谨,相对而不绝对。

C.文章引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出了“尽信史则不如无史”,进而回应文题之问。

D.文章末段用揣测语气收束全文,行为委婉而又启人思考,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有很多种,有真实的历史,也有伪造的历史,只不过真实的历史是相对的,其中较少伪造和遮掩。

B.只要读史,就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眼界和心胸开阔,使悟性和思路变得明澈。

C.读史有各样的读法,只要有所收获就好,如果仅为求明智而读史,往往会在历史典籍中迷失和增加困感。

D.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读史可以使人糊涂,在这种情况下,读史不糊涂的人很少,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垃圾分类”再次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全国各地纷纷表达对立法推动垃圾分类这个举揹的赞成和支持,也对宣传多年的“人人有责”如何落实,积极提出意见建议。

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用法律的形式推进垃圾分类管理,不仅是立足今天,更是着眼未来。

据了解,此前北京、广州、杭州、厦门等多个城市均出台过实施垃圾分类方面的规章制度。目前哈尔滨也正在筹措垃圾分类管理的立法和推广。但由于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好,对垃圾分类管理没有充分认识,预计此项工作实施起来必定困难重重。

针对以上情况,请你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写一封给社区群众的公开信。

要求: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可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坚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了坚持,才有了匡衡凿壁借光的佳话,也才有了留名青史、

辅佐朝纲的机遇    ;____;____。

材料:

勾践  苏秦  曹雪芹

悬梁刺股  卧薪尝胆披阅十载

忍辱负重合纵六国  鸿篇巨制  传世佳作纵横天下反败为胜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一则校庆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风雨沧桑五十年,薪火相传一甲子。今年,乘风中学将迎来50周年生日。为了弘扬育人树才精神,聚集广大师生和校友力量,促进学校长足发展,我校决定于2019年8月1日举行50周年庆典活动。我们热忱邀请您务必参加,共裹盛举!

专此诚邀,叨扰望谅!

(庆典活动相关事宜,我们将另行通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_____________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苦心孤谐地寻求突出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    ),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锣鼓,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的戏剧艺术家长期_____________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_____________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脸谱、水袖、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了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了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的审美效应。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揣测  五光十色  荡气回肠

B.湮没  揣测  五颜六色  荡气回肠

C.湮没  揣摩  五颜六色  勾魂摄魄

D.淹没  揣摩  五光十色  勾魂摄魄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的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C.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D.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形神兼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