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础设施,由密码学、分布式通讯、分布式计算等组成,并不是全新技术。”百度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说。区块链用集成算法和技术的信任来建立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的信息验证模式.基于这种特性,人们可以构建在没有中介辅助下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资产交易、价值传递的网络,通过建立执行智能合约,推动契约关系和规则的维护和履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专家介绍,区块链可以通俗地被理解为一个分布式的公共账本:这个账本由各个区块连成一个链条。在传统记账系统中,记账权掌握在中心服务器手中。而在区块链这个“账本”上,链条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在上面记录信息,构成点对点的记账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技术。更关键的是,由于以密码学的方法加密,区块链上的数据不能被篡改,保证了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
(摘编自刘保奇《潮水退去,区块链新时代正在到来》,人民网2019年12月5日)
材料二:
早在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中国就将区块链技术列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明确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认为,中国企业更多是以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方向,相比其他国家推动了更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根据全球知识产权产业科技媒体发布的2019年全球区块链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入榜前100名企业中,中国占比63%,美国占比19%,日本占比7%;而在前10名中,中国就已占7席。从从业者数量和市场认知来讲,中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根据IDC研究,2018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6亿美元,预计这一强劲增长态势将在未来三年延续。到2022年,预计该市场的支出规模将达到16.7亿美元,2017至2022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将会“多点开花、加速推进”,在各行各业中实现突破。
(摘编自叶子《区块链,“链”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网络匿名和去中心化会给区块链监管带来挑战。当前,以全球而论,尽管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区块链的巨大潜力,但在监管层面还是偏保守的居多。相较而言,当下国内对区块链的态度,正努力让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技实验室主任杨东强调:“对区块链进行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取一些新型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以链治链’,也就是建立起,‘法链’,借助区块链技术来对区块链行业进行监管。”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监管科技,可以构建内嵌型的、技术辅助型的,解决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并考虑技术自身特性的有机监管路径。
区块链技术仍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除了监管因素,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FT生态发起人张健提到,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无其是在通证经济的实践中,常遇到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比如现有的公链并不是很适合一些场景等等,“我们作为从业者,有责任逐步完善这些基础设施”。
(摘编自李国辉等《区块链从“泥沙俱下”到“正本清源”》,《金融时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率,具有去中心化、区块多点互通以及数据不可篡改等特性,有利于人们建立信任与合作。
B.随着技术发展,区块链可能在未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科技企业敏锐地感知其中的商机并申请了专利。
C.区块链作为我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已具备一定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且市场支出规模将在未来三年呈强劲增长态势。
D.“以链治链”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监管而非将监管者排除在技术之外,有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显示了中国在区块链领域的认识水平。
3.请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注意到了“亚细亚的”这一概念。他认为马克思所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与西方的“古代的”“封建的”类型并存。但与此不同,1938年斯大林明确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源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该观点成为了官方的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看法。再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使得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解释东方社会;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步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所“缺陷”,甚至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中国早期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是在斯大林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的”是奴隶制以前的原始阶段。他把“亚细亚的”作为最初的形态,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头三段对位解释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的固定思路。
直到199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终于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经济学手稿》,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建立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了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对“东方学”的理论自觉不足,未能从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析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意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服。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以“东方学”检视这段历史,将能启发今后我国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亚细亚的”概念阐释与90年后我国澄清的观念相近。
B.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C.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D.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无论在逻辑上还是时间线上都是顺次层进的。
B.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观点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文章末段的意图在于总结全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大林的权威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错误认识,使得我国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走了不少弯路。
B.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
C.钱理群、朱庆之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老老实实读原典”。其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苏联和本国的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的令我们欣喜,有的令我们快慰,有的令我们羞惭,有的令我们汗颜……
请以“我记忆中一件______的事”为题,在横线上填人一个词语或短语,构成完整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①~⑥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学校学生研学团假期旅游所作的解说词,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备感荣幸,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我都会不吝赐教。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名闻天下。目前,已有尼克松总统、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台阶,瞧一瞧长城的风采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 ,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 ,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
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
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住
D. 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若是睛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 若是天气睛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 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 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 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 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 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