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④。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2.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廷庆字仲远,中进士第。神宗初,以集贤校理历开封府推官。有卫士告黄衣老卒筒火入直,延庆察卒色辞,疑焉,询之,果为所诬,即反坐告者。事闻,帝重之,知河中府。
王韶进师河州,羌断其归路。延庆曰:“兵事非吾所宜预,然主帅在难,不急援之,恐败国事。”遂檄兵赴救,羌解去,韶得全师还。转运判官蔡曚劾其擅兴,朝廷问知状,易曚他道。韶入朝,延庆摄熙帅。元夕张灯,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延庆觇知,悉斩以徇,伏者宵溃。蕃官诈称木征欲降,邀大将景思立来迎。延庆悉之,命毋辄出,即违节制,虽有功亦诛,思立不从,卒败死。
徙知成都府兼兵马都钤辖。本道旧不置都钤辖,至是特命之。茂州羁縻州蛮族九,自推一人为将统其众,将常在州听要束。州居群蛮中,无城堑,惟树鹿角为固。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赎;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琪上于朝,诏延庆度其利便,延庆下其事,琪已去。后守范百常以为利,筑之。蛮酋诉谓侵其土地,乞罢筑,不许。蛮数百奄至,拒却之。
夏人禹臧苑麻疑边境有谋,使人入塞卖马,吏执以告。延庆曰:“彼疑,故来觇。执之,是成其疑。”约马直授之使去。疆吏入敌境攘羊马,得而戮诸境上,且告之曰:“两境不相侵,则相保以安,故戮以戒。若有之,亦当尔也。”夏人悦服。
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尝得《安南行军法》读之,仿其制,具为书上之。时鄘延吕惠卿亦分画兵,延庆条其不便,神宗善其议。元祐中,卒,年六十二,官庀其葬。
(选自《宋史·蔡延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B.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C.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D.延庆有学问/平居简嘿/遇事能别白是非/所至有惠政/既为伯父齐后/齐晚得子乃归/其宗籍家所有付之/无一毫自予莱人/义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如明清时必须通过殿试。
B.檄(文):是一种只能由皇帝发布的用于征召、晓谕的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
C.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D.蕃官:对宋代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所任朝廷官职的称呼,职位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延庆有正义感。卫士告发黄衣老兵拿着筒火值班,蔡延庆调查后发现是被人诬陷,于是他便按照法律给那位卫士定罪。
B.蔡延庆很有预见。木征诈降要景思立去迎接,但蔡延庆洞悉其阴谋,下令不许擅自出城,但是景思立不听,最终兵败而死。
C.蔡延庆讲究策略。夏人禹臧苑麻派人进塞内卖马,蔡延庆放了被抓住的人;对擅入敌境偷抢羊马的小吏则将其杀死,让夏人心悦诚服。
D.蔡延庆敢于进言。王韶被围困,他向皇帝进言,使其得救;李琪离职后,他又上奏皇帝请求筑城,打败了数百蛮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羌乘隙伏兵北关下,遣二十九人伪请来属,将举火内应。
(2)蛮屡夜入剽人畜,徼货来黩;民患苦,诣郡守李琪请筑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间盐粒
毕亮
夜半,老伴入梦来。
清明节,老谢没回老家,自然没能去给老伴上坟。大约是老伴手头紧,从地府托梦来了。醒来时,老谢脊背蒙了层细密的汗液,黏糊糊的。他说,梅子啊莫怪我,虽然我是个伙夫,顺带干点接送孩子的活,但离了胡萝卜也整不出一桌酒,儿子他们需要我,你得理解。
老谢自称伙夫,那是自谦。那些从油烟机蹿出的气味,老谢再熟悉不过。
气味辛辣,混杂着爆炒尖椒、泡椒、花椒的异香。老谢翕动鼻翼,猜测邻居厨房里的动静,钢铲在锅内有节奏地翻炒,油水足、香料厚,辣子鸡、蚂蚁上树、麻婆豆腐、干煸四季豆,每一回,他都能从阵阵油烟味中估摸出食材和菜里添加的作料,八九不离十。三五次下来,他得出结论:邻居家饮食偏重麻辣口味,应该是四川人,或者是……
没有或者,老谢断定,邻居就是四川人,百分百。
每天,抬头能望见祥云的傍晚,六岁的孙子多多坐桌台练习写宇、画画,老谢便蹲一旁择菜,绿的青菜、白的萝卜,抬眼间,阳台外的天色一截一截暗下来。儿子儿媳下班晚,老谢家做晚饭要比邻居迟,所以,他总能闻到隔壁的菜香饭香。
邻居又在炒辣子鸡。
老谢说,是辣子鸡。这次炒法跟上回不一样,作料换了,没放干尖椒,放的是豆瓣酱。他看见多多吞了一口涎水,也发现了孙子眼神里的疑惑。又说,爷爷属狗的,鼻子灵,辨得出味。
多多便笑,像是信了老谢。但笑得没那么坚决,又像是没彻底信。老谢问过孙子多多,隔壁住的是不是四川人。多多摇头,脑壳摇得似拨浪鼓。老谢说,不是四川人么?多多说,他们是深圳人。老谢就笑,多多在深圳出生,大概他眼里,这座城市所有人都是深圳人。
聊邻居家的菜肴,是爷孙俩的固定话题。有时候,老谢也跟多多扯更多闲话,多多似懂非懂,偶尔眨眼或点头,表示认可。
……
某个琥珀色的黄昏,老谢带多多到小区骑完自行车,爷孙二人坐电梯回家,偶遇邻居夫妻。老谢盯看女人拎的鹅黄色环保袋,两条翠绿的黄瓜从袋内露出头。目光转向提黑色公文包的男人,老谢说,你们是四川人?男人眼瞳里布满惊讶,他说,嗯,我们是汶川的,那场地震,您应该晓得。
一个月前,到了“交班”时间,他安顿好八十出头的老母亲,才从老家奔赴深圳,帮儿子带儿子,即带孙子。
这次“交班”轮岗,他明显感觉到他们两人之间有问题,不睦。究竟是啥问题呢?
就像下清汤面,忘了放姜丝或是拍碎的蒜瓣,缺那么点味。老谢隐约听闻过儿子和儿媳的争吵,他们都是背着他。老谢能感受到某种令人不安的情绪,但竖起耳朵,也没能听清具体内容。
他们加班,赶不及吃晚饭,是常事。有时,要么儿子不在,要么儿媳不在,一家人难得凑齐吃顿饭。饭桌少一个人、两个人,孙子多多习惯了,老谢也习惯了。
周末,是一家人能聚齐一起吃饭的日子。坐饭桌上,老谢瞧出不对劲,儿子儿媳光顾夹莱扒饭,基本上是零交流。就算说话,也是一问一答,这边问一句,那边答一句,那边问一句,这边答一句。
屋外出了会太阳,一会又下起雨。下得老谢心里似长了草,总想将草拔掉。潮气蹿入室内,儿子站阳台抽烟,老谢假装漫不经心的模样,走去阳台,找儿子要了支烟,点燃,烟头瞬间亮起闪亮的星火。
儿子说,爸,不是戒烟了您?
老谢闻到空气中潮湿的气息。他说,陪你抽一支。
儿子说,有事?
老谢说,我没啥事,我瞅着你有事!
儿子说,爸,我好好的,能有啥事?
扭头,老谢冲客厅望了一眼,客厅空空荡荡。他说,你跟多多妈大学就处了朋友,毕业又一起来深圳打拼,在一起这么多年不容易,现在日子比从前好过了,吃着山珍海味,可不能忘记曾经的过油花生、粗茶淡饭。
儿子沉默,猛吸了两口香烟,将燃烧的烟头杵在阳台铁护栏上。
老谢还想继续抖出点道理。儿子说,爸,我明白。
最近,老谢失眠了,他心里有事,放不下。
来深圳后,老谢把母亲交给小妹,请小妹帮忙照顾。他嘴里喊小妹,其实小妹也五十八了,在老家,也是一退休老太太。出门前,他跟小妹约定好,固定时间,每个星期六夜里八点,他会跟她和母亲打电话,没紧急事,小妹不用打给他。
所以,老谢最怕的,就是临时接到小妹电话。
五月十二日,多多幼儿园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老谢跑了趟幼儿园,参加活动的人,多是银发老人,在园内蹦蹦跳跳,做亲子游戏。
从幼儿园回来,步行至小区楼下,邻居四川夫妻站在自制的铁皮桶旁,烧黄纸钱。夫妻俩神情肃穆而忧伤。老谢意识到,这一天是汶川地震日,那场刻骨铭心的灾难影响了无数人。邻居家仅两口人,家中没有老人,也没有孩子,他们大概在祭奠亲人。
阳光普照,夏季的风吹在老谢身上,却令他感到无比寒冷。
(选自《江南》,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谢是一位精通厨艺的人,用鼻子闻就可以知道邻居家的菜谱,小孙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爷孙俩的相伴时光为文章增添了温馨色彩。
B.小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四川夫妻炒菜情节,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有深意,四川夫妻在地震中失去自己的亲人,依旧不改对生活的爱。
C.老谢的儿子和媳妇时常闹矛盾,对孙子多多也关心不够,这和四川夫妻形成了鲜明对比,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D.小说善于运用环境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老谢的生活,“祥云的傍晚”“琥珀色的黄昏”“潮湿的气息”分别表现了老谢不同的心境。
2.小说最后,老谢为什么会感到“寒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以“人间盐粒”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卖家在所谓“电话销售群”中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互联网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暴露的风险,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平台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若没有征得用户授权,一些敏感信息,比如密码、指纹、签名字迹、人脸特征等,不该被信息采集方违规使用。同时,平台也必须负起保障数据安全的责任。外卖平台首先应该积极展开自查,及时堵上管理环节的漏洞。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材料三:
最近一段时间,“约谈”成为网络订餐这个新领域的热门词汇。仅从各地公开的报道就不难看出,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的监管部门先后都对网络订餐平台进行了约谈,并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然而,要么是卫生条件差等老问题未彻底解决又冒出伪造证照的新问题,要么是一些问题商家被查处后改头换面重新上线,让消费者和用户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实际上,网络订餐平台的种种不是,只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从网络订餐到网络直播,从卖日常用品的网店到卖理财产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平台被约谈了一次又一次,问题似乎总是屡禁不止。追根溯源,主观原因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主体责任缺失,客观原因则是监管制度上对主体责任没有充分强化。
剖析各种“互联网+”的问题,共性都出现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对接过程中,即如何确保交易双方特别是卖方信息更透明。既然这个转换过程的连接点是第三方平台,那么就必须强化其责任,而不能让其成为“甩手掌拒”。对消费者来说,一旦第三方平台“甩手”就不是好事。不妨看看那些“约谈”的相关报道,一些平台总是信誓旦旦地表态整改,但执行起来的效果却总是不乐观。这个过程中,有监管部门面对新业态要平衡管制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考量,但更与平台自身的责任意识相关。那些问题屡屡再现的平台,十有八九是因为目光都盯在了流量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报出平台协议里的各种格式条款或免责声明,成为另一种“甩手掌拒”。
要使第三方平台不至于成为“甩手掌拒”,首先要明确其在买卖交易中确保信息对称的主体责任,尽管网店的各种信息首先是由卖家提供的,但在对接卖家与买家过程中,第三方平台实际上扮演了某种中介或“极合者”的角色,其责任不容回避。其次,就监管部门而言,除了依法落实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加强经营资质审查审核外,也应该强化第三方平台的事后责任追究,以免“甩手掌拒”总是心存侥幸。再次,在监管环节上,应该推动第三方平台与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共通,并将社会监督纳入整个监管体系之中,构建社会共治的格局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针对网络订餐平台的问题,某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曾抱怨,平台屡教不改,根本就是缺乏诚意,其实,“诚意”不能太过依赖“约谈”得来,只有监管跟得上步伐,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及时堵住管理上的漏洞,不至于让各种平台“野蛮生长”。
(摘编自《南方日报))
1.下列不属于网络平台被“约谈”原因的一项
A.网络订餐平台下的餐饮实体店卫生条件不达标。
B.互联网网络购物平台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
C.网络订餐平台下的餐饮店伪造证照。
D.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客户兜售理财产品。
2.下列对我国餐饮业外卖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外卖平台中,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这反映出平台没有保障好客户的数据安全。
B.从图表一可看出,2018年在我国的餐饮业外卖平台中,网络外卖平台占了绝大多数,少数餐厅也有自己的外卖平台。
C.图表二表明,2015-2020年我国餐饮业外卖市场规模预计都将保持递增的态势,而增长速率恰恰相反。
D.餐饮网络平台整改执行效果不好,都是因为平台自身责任意识差,十有八九仅把目光盯在流量上。
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规范和治理第三方餐饮网络平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解儒学,需要回到儒学自身的历史语境。从其原初形态看,儒学的内涵首先体现于“仁”和“礼”上,两者同时构成了儒学的核心观念。
②“仁”主要关乎普遍的价值原则,其基本内涵则在于肯定人自身的存在价值。比较而言,“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现实的社会体制。从社会规范这一层面看,“礼”可以视为引导社会生活及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社会体制方面,“礼”则具体化为各种社会的组织形式,包括政治制度。
③“仁”和“礼”固然各有侧重,但所侧重的两个方面并非截然分离。“仁”以情感的沟通和情感的凝聚为主要方面,但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关联。首先是以“爱人”规定“仁”,既以肯定人的内在价值为前提,又包含情感关切,它所侧重的是“仁”的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情感沟通。其次“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更多地表现为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复礼”同时涉及理性的引导和制约,这样,“仁”既有内在的情感侧重,同时也兼及理性之维。就“礼”而言,与之相关的首先是“理”:“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记》)这里的“理”既指条理,法则,也涉及依据这种条理法则对人的知和行的制约。不过,在与“理”相关的同时,“礼”并非与“情”完全隔绝,所谓“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语丛一》),便表明了这一点。这里的“因人之情”,便关乎“礼”与情感沟通和情感凝聚之间的联系。作为儒学的核心,“仁”和“礼”同时构成了儒学之为儒学的根本之点,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也与之相关。
④墨家提出“兼爱”,这一观念在肯定人道价值方面,与儒家的“仁”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仁”基于亲亲之情,“兼爱”则并未赋予亲亲优先性,后来的儒家学者(尤其是理学家)一再由此辨析“仁”与“兼爱”的差异,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然而,墨家对“礼”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其“非乐”“节葬”的主张以及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的抨击,从不同维度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取向,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⑤法家更倾向于化“礼”为“法”。“礼”与“法”在注重规范性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但“礼”建立于情理之上,具有引导性的特点;“法”则以法理为基础,表现为非人格、冷冰冰的律令,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法家总体上已由“礼”而走向“法”。与此相应的是对“仁”道的拒斥:谈到法家之时,历史上的学者常常以“刻薄寡恩”来形容,“刻薄寡恩”与“仁”彼此相对。在以上方面,法家与注重“仁”和“礼”统一的儒家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⑥道家从另一层面表现出来对“仁”和“礼”的疏离。老子曾指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尽管对“绝仁弃义”有各种不同的解说,但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无疑显而易见。这一价值立场与道家推崇“自然”,而对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持批评和怀疑的态度,总体上前后一致。在这一方面,道家与儒家注重“仁”与“礼”的统一,同样形成了某种对照。
⑦作为儒学的核心,“仁”与“礼”的统一既体现于儒家自身的整个思想系统,又展现于人存在的各个领域。
(摘编自杨国荣《儒学的内核和多重向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和“礼”构成儒学的核心观念,两者内容各有侧重又并非截然分离。
B.“礼”更多地表现为现实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体制,与“理”和“情”相关联。
C.后来的理学家认为“仁”和“兼爱”有差异,但在关切人这点上完全一致。
D.法家由“礼”走向“法”,拒绝、排斥“仁道”,具有“刻薄寡恩”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对“仁”和“礼”的内涵分别加以详细阐述。
B.第④~⑥段论述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内在区别,区别在于对“仁”和“礼”的态度。
C.在把儒家与其他学派进行比较时都先指出相通之处,再论述存在的本质区别。
D.文章引述了大量儒家、其他学派,以及一些历史学者的观点进行论证,较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和“礼”相辅相成,存在于儒家的整个思想系统。其中“仁”可具体化为一些基本准则,政治制度。
B.“爱人”的“仁”和“克己复礼”的“仁”不同,前者侧重对理性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等,后者侧重内在的情感凝聚和沟通。
C.墨家主张“非乐”“节葬”并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等进行抨击,可以看出其具有重“仁”而轻“礼”的特点。
D.道家对仁和礼义不予认同的立场,推崇“自然”,批评和怀疑人文或文明化的规范,与儒家形成了鲜明对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一题,并从二、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700字。
综合近期国内外智库对未来科技趋势的研判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大数据、5G、合成生物学、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群落成为从国家到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维度和全球视野,更进一步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并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
当前,人工智能正通过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入渗透,撬动着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积蓄的巨大能量加快释放。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交互赋能,形成了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进一步延展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可触边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使得数据、算力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正在推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全流程的系统性重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从相关的学术文献产出和专利布局来看,人工智能整体软硬件环境已基本成熟,关键支撑技术进入成果密集收获期,一批“卡脖子”技术有望快速突破;从相关行业发展规模和全球投资趋势来看,上中下游产业链初具雏形,嵌入“智能”概念的应用领域持续成为商业投资热点,人工智能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期孕育阶段,预期市场规模已经显现。
1.请简要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2.“人工智能”的兴起有利有弊,你怎么看?请你以“我看人工智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3.“人工智能”的迅速兴起,将会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20年以后将会怎样,请你以“我与人工智能一天的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发挥想象,描绘一下未来20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