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书第七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
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
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
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
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
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
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
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
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大将军府建,拜统军。俄以受赇为有司劾发,帝曰:“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卒,封邳国公,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都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不同。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诏曰:“……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耿秉字伯初,以父任为郎,教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章和二年,复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秉美阳侯,食邑三千户。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余。曾孙纪,少有美名,辟公府,曹操甚敬异之,稍迁少府。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孝穆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孝闵帝践阼,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
A.“昆季”即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昆,幼为季。
B.“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代指入职为官。
C.“下车”原义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后指官吏退休。
D.“践阼”亦作“践胙”“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