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B.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主要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C.“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D.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3.小说画横线处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1.D 2.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④揭示主题: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3.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内容方面利用提取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来判断选项对错。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勾画答题区间,最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 A项,“神秘阴森的氛围”错误,应是突出一种冷寂有不失淡雅温馨。 B项,“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不准确,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 C项,“得到自己的真传”分析不当,应该是老宋和众人认可和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赏析。 由“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刑于四海”、 “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脚步……”、“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可见,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 由“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可见,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却不打搅他的生活,由“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最终为他送终。写出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由“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可知,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推动了情节发展;由“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可知,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 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的所见所为,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鉴赏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然后回到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第一处是“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写鲁老师的四合院,主要作用是表现鲁老师的生活环境。 第二处是“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前文是“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暗示了鲁老师的日渐衰老,表露了大家的担心。 第三处是“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用比喻的修辞描写鼓声,而这鼓声表现的是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8年,非营利性组织国际暗夜协会成立,致力于暗夜星空保护。暗夜星空保护是指通过控制和治理光污染,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发展符合标准的暗夜保护,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和星空旅游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夜间环境、关爱美丽星空。

我国目前有5个“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分别是西藏阿里、那曲、江苏野鹿荡、山西太行洪谷和上饶横峰县葛源,其中西藏阿里和那曲已经被收入《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

阿里、那曲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地广人稀,气候干燥,大气通透度好,城镇化程度不高,光污染较少,夜天光条件比较好,因此在天文观测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阿里的自然条件甚至达到了世界顶级天文观测数据指标。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光污染还会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增加压力和焦虑,甚至诱发癌症。

(摘编自《“地球一小时”守护暗夜保护星空》,“新华网”2019年3月29日)

材料二

近年来,在国际上有不少环保、公益组织曾提出“暗夜保护”的理念,但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主要意在保护尚未被工业照明污染的暗夜星空,而成都则是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城市提出了“暗夜保护区”的概念。依据《成都市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17—2025)》,成都将按照该亮则亮、该暗则暗、合理分区、光暗平衡,减少城市光污染源产生的原则,划定暗夜保护区。

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黑夜常与恐惧相联。工业革命之后,对电力的利用改变了这一切,夜晚作为一种资源得到开发,夜生活成为大都市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彻夜的商业和公共照明,也造成了光污染,夜晚的黑色逐渐淡去,而星空则在大多数城市几乎完全消失。

只要现代文明存在,人类的夜晚注定辉煌常驻。但“暗夜保护区”设想的提出也并非“逆流”。因为良宵虽好,却也经不住过度开发。因地制宜划定需“调暗”的区城,在商圈闹市有出彩的华灯,在自然生态为主的区域里,灯光只满足最基础的照明,让静谧的归静谧、喧嚣的归喧嚣,这样的城市才更宜居。事实上,这也是成都规划“暗夜保护区”,建设宜居城市,让都市与生态自然和谐相融的初衷所在。宜居城市,不止意味城市要成为宜于居民身体的住所,也要成为心灵的栖居地。

(摘编自《规划“暗夜保护区”,给城市一片心灵栖居地》,《新京报》2019年9月15日)

材料三

如今几乎在每个城市,每当夜幕降临,人们看见的不再是璀璨星空,而是摩天大楼灯火通明,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城市景观灯、照明灯、LED显示屏等发光设施也是随处可见。光污染不仅侵蚀了夜空的美丽,还会带来生态问题,影响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

有人可能会认为,“暗夜保护”与眼下许多地方提出的打造“不夜城”、发展“夜经济”相矛盾。实际上,与“夜经济”相关的城市区域是购物、餐饮、旅游、娱乐、休闲等消费行业聚集的区域。而成都要划定的“暗夜保护区”,则包括龙泉山森林公园、环城生态区及其他自然生态区、居民集中区、工业区等,这些在夜晚该暗的地方,的确可以暗下来,让人们可以看到萤火虫、淡淡的树影,还有久违的星光。而这些,与发展“夜间经济”是两条并不冲突的平行线。

(摘编自何勇海《暗夜保护与发展“夜经济”不矛盾》,《文摘报》2019年9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藏阿里、那曲拥有优越的资源,利于推进以星空保护、星空科普等为基本内涵的星空文化产业。

B.成都市“暗夜保护区”概念的提出,和国际暗夜协会等组织提出的“暗夜保护”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C.人类将夜晚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过度开发,造成光污染,这使得美丽的星空在不少城市完全消失了。

D.摩天大楼通明的灯火,城市景观灯、照明灯等发光设施,是城市“夜问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

2.下列做法与“暗夜保护”理念相悖的一项是(    )

A.自然生态区实现基础照明 B.闹市区打彻夜的霓虹广告

C.路口减少安装LED显示屏 D.适时关闭斑斓的城市景观灯

3.请结合材料,概括光污染的危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年画,古称 “门神画”, 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 也是一种古老的编辑出版形式。起源可上溯到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抵御外敌入侵和鬼魅骚扰,祈求吉祥平安的风俗。年画是从什么年代开始印制的? 推测应在隋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发展,木版水印年画逐渐兴起,这种雕版印刷,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而不同于机器印刷时所用各种色彩的油墨。

滩头是湖南惟一年画产地,因刀功细腻、色彩明艳、线条流畅、雕版耐用,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 河南朱仙镇年画并称 “中国四大年画”。 滩头年画有“中国民间美术一绝”美誉,集热烈、 奔放、 神秘、 夸张等楚文化特征于一身, 作为少有的传统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作品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因而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被英、美、德、荷、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珍藏。目前,滩头年画的传统作品已成为收藏界的热门藏品, 清版 《老鼠娶亲》 更是一路攀升, 每幅市场价格已高达6000元。

滩头年画内容广泛,大致分为神像、寓意吉祥、戏文故事三大类,题材主要来自民间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现存的二十几个品种成为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滩头年画能名扬神州,也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滩头素称纸业之里,以土纸为原料的滩头色纸、香粉纸和年画,合称 “滩头三绝”, 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隆回及附近地区盛产枣、梨、梓木,这些质地较硬的木材特别适宜雕版;邻近的永州市则是出刻工的地方,不少永州刻工长期汇集在滩头;印制年画的颜料大多为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即使在南方梅雨季节也不易褪色,这是其他年画所不具有的。

近几年,滩头年画正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远去。 目前滩头仅剩下75 岁的钟海仙和70岁的老伴高腊梅还在执著地守护这一民间绝技。 四大年画的其他三家也日渐衰落,刻版、套印年画的传人都因市场萎缩而渐废技艺。

滩头年画日渐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文革”期间 “破四旧”,当地政府以滩头年画宣传封建迷信为由,将几乎所有的画版收去当柴烧掉,致使现在很多年画版都已失传。19世纪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给传统手工年画带来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滩头年画的衰落不能怨天尤人,还得从自身找原因。印制年画用的木版一经雕成,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滩头年画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大众需要,年轻人对传统年画更不感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更加濒危。与年画一样,民间绘画、雕塑、戏曲、剪纸、皮影、烧造、服饰、装潢工艺等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整体生存状态也令人担忧,亟待抢救。

(摘编自 《从滩头年画看中国濒绝民间艺术前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雕版印刷发明于隋唐时期,所用的各种颜色以水调兑,不同于机器印刷所用的油墨。

B. 滩头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具有楚文化特征,被誉为 “中国民间美术一绝”。

C. 滩头年画内容和题材丰富,共有二十几个品种,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D. 滩头年画的颜料都是匠工自己采集的矿物和植物秘制而成,具有不易褪色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两个角度分析滩头年画的衰落原因,指出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是根本原因。

B. 对于滩头年画,文章先阐述其价值,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揭示出了它的发展困境。

C. 文章通过对滩头年画的多方面介绍,表达了对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和隐忧。

D. 文章以大量篇幅写滩头年画,最后引出对传统民族文化整体生存现状的忧虑和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画起源于古时在门上刻绘人物以避祸祈福的风俗,推测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印制。

B. 滩头年画因为整体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C. 滩头年画的雕版可以用上几百年,导致它内容单一,形式老化,失去实用性。

D. 年画日渐走向衰落,而社会经济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其更加濒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就是要推陈出新,要有新的思想理念,要开拓新的领域境界,于人于国均是如此。“新”字是十九大报告的字眼,“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的主题词,十九大报告向世人宣示我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它是遍布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标志!国家日新月异,真正的新时代,不一样的新气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启示或感悟?请联系现实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和数字“三”有关的情节,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陶恭祖三让徐州”等。你还能再写出两个吗?

 

查看答案

下列出自《三国演义》中的句子出自相关人物,依次对应准确的一项是

⑴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⑵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A.孙权    曹操    刘备 B.周瑜    孙权    刘备

C.曹操    周瑜    诸葛亮 D.周瑜    曹操    诸葛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