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图是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庆典仪式上,从天安门驶过的代表湖南省的彩车设计图: 请根据...

下图是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庆典仪式上,从天安门驶过的代表湖南省的彩车设计图:

请根据上图提示,从第①~⑩处元素标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或者3个元素,结合湖南的特色,综合解读其寓意,要求字数不能超过65个字。

 

(示例一)工程机械:以“刷新纪录的起重机(吊臂)、泵机(泵臂)、盾构机”为原型,寓意湖南不断擦亮工程机械行业这块金字招牌。 (示例二)科技创新:以“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这三“超”为原型,寓意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示例三)青山绿水:以“张家界群山、水纹”为原型,寓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建设美丽新湖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此题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答题:准确有序,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题干要求“从第①~⑩处元素标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或者3个元素,结合湖南的特色,综合解读其寓意,要求字数不能超过65个字”,明确自己选取的标记,结合题干“国庆七十周年阅兵庆典仪式”“代表湖南省的彩车设计”等分析寓意。要素主要包括“泵臂”“吊臂”“天河二号”“盾构机”“十八洞村”“红旗”“水纹”等。可以围绕“村寨”“工程机械”“科技创新”“青山绿水”“红色基因”等方面分析,如村寨:以“十八洞村”为原型,寓意“精准扶贫”首倡地的责任担当;红色基因:以“红旗”为原型,寓意湖南传承红色基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前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事的高度大于数量。数量再大,如果没有高度引领,就是堆砌而已。(    )先有建筑蓝图,搬砖才有意义;先有思想境界,文章才有启发。

人的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读很多书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人最需要的,是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质胜过量。高手不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寸之间,就能为生命玩出大千世界。

人,不能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自己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发展应该像登山,尽管脚步重复,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登上思想的山顶,心旷神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

B.就像不管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C.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传世佳作也并不是由写字的数量决定的。

D.就像传世佳作并不是由写字的数量决定的;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2.文章中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B.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

C.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D.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

B.人在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而是要读很多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C.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读书应该以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深邃、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成熟为目的。

D.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目光短浅的斥编曾嘲笑大鹏鸟,认为自己腾跃而起后,“____________”,也是一种飞翔的极限。

(2)《离骚》中表现作者宁愿以身殉道,也不屑于世俗小人那种卑劣行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面对自己破陋的茅屋时,曾发出一声带有浪漫色彩的喟叹“_________”,表现了他心忧天下苍生的本色。

 

查看答案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1,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2,辛苦向天涯。

[注]1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2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3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2.诗歌中间两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铨选一般是集吏考试量人授官。

B.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痒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痒。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问。

B.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紿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责。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B.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主要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C.“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D.鲁老师离开人世时众人一起念旧词的细节,渲染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表明了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深厚影响,也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2.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

3.小说画横线处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