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
“不辞而别”,幸亏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裁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可见,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缝缝补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嫁妆“针线笸箩”,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娓娓而谈,饶有生活情趣。
B. “我”把当作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单,这既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又因为“我”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识。
C.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如“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拿针线‘规劝’一番”,“规劝”一词新颖别致又幽默风趣,发人深思。
D. 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沉: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从中发掘生活哲理,以小见大,富有启示意义。文章夹叙夹议,事、理、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2.文章中说,“我越来越珍惜它(针线笸箩)”,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里说,“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缝缝补补的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一度持续扩大,甚至出现“风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持续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中国为医治土地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了宝贵的“药方”。
(摘编自《增绿增收 治沙治穷》,2018年6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年84岁的瞿际法老人1962年来到民权林场工作,从此再没离开过。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都是两三米高的沙丘、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
“11120”,瞿际法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林场人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挖树坑要“小口大肚海绵底”,栽树要“三埋两踩一提苗”。“造林年年有,不是槐树就是柳”,在树苗的选择上,他们更多地选择易成活的乡土树种。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不到一人高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林场的每一处都有他们深深的印记。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民权林场的“旧貌换新颜”。
(摘编自《河南民权有个“塞宰坝”》,201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以往,在北方一些地方,肆虐的“黑风暴”曾经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许多人对“沙魔”深恶痛绝。如今沙患仍然存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盲目“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是不现实的,不顾自然条件在沙漠地区大规模、高密度植树造林种草,也并不可取。一方面,沙漠自古就有,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但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科学,不蛮干。另一方面,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消耗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自然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对于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采取封禁保护措施来恢复植被和保护沙地表面结皮。
(摘编自《科学防治沙患筑牢绿色屏障》,2018年6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近年来,武威市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在沙漠沿线新建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69.93万亩,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种植甘草、板蓝根、麻黄、锁阳等沙生药用植物十多万亩。
5月23日,初夏,民勤县的青土湖显得格外静谧。蔚蓝的天空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丛和平静如镜的湖面“相依相偎”。这里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明清时期仍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但到1959年完全干涸。现在,青土湖又碧波荡漾,老虎口梭梭成林,这里早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品牌。
(摘编自《防沙治沙+扶贫开发 武威实现生态经济双赢》,2018年5月29日《新浪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绿色屏障持续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
B.民权林场能够“旧貌换新颜”,是翟际法老人等一代代的林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他们创造了这个奇迹。
C.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故治理沙患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期坚持。
D.武威市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双管齐下,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双赢的道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谈到民权林场过去的一片荒芜,反映了造林的艰辛,与下文民权林场“旧貌换新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倘若我们怀着对“沙漠”深恶痛绝的心情盲目“向沙漠进军”,则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C.材料三辩证看待了沙尘暴这一现象,通过举例的方式,阐述了沙尘暴的正面作用让人们看到了“沙魔”的另一面。
D.青土湖曾经干涸过,但现在又是碧波荡漾,恢复到了明清时期的模样,说明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材料一中说“中国为医治土地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了宝贵的‘药方’”,结合材料谈谈有哪些“药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新亭①
李白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②。
四坐楚囚③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②周顗(yǐ)情:《世说新语·言语》里说,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顗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③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的钟仪被俘,晋人称他为楚囚。后世用楚囚指俘虏或者窘迫无法的人。这里指穷困丧气的东晋士族官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由金陵风景优美起笔,继而写豪士们在新亭聚会,用语平实无华。
B.三、四句写周顗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C.五、六句运用“楚囚”典故,写在座之人充满悲怨,为国家命运前途担忧。
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发人深思。
2.结合全诗,从“慷慨”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哈刺八都鲁,河东人,本姓刘氏,家世业医。至元八年,世祖驻跸白海,以近臣言,得召见,初赐名哈刺幹脱赤。十七年,擢太医院管勾。昔里吉叛,宗王别里铁穆尔奉命往征之,帝谕哈刺入都鲁曰:“当行者多避事,汝善医,复习骑射,能从行乎?”对曰:“事君不辞难,臣不行将何为!”将行,闻母疾,请归省,帝命给驿而归。既见母,不敢以远役告,母亦微知之,谓曰:“汝第行,我疾安矣。”遂即辞去,忍泪不下,而鼻血暴出,数里弗止。
一日,猎于野,有狐窜草中,王射之,不中,哈刺八都鲁一发中之,王大喜。王妃有疾,与药即愈,王又喜,奏为其府长吏。王乃命哈刺八都鲁献俘行宫。帝见其瘠甚,报御膳羊胾以赐,既拜受,先割其美者怀之。帝问其故,对曰:“臣始与母诀,今归,母幸存,请以君赐遗之。”帝嘉其志。以功授和林等处宣慰副使,赐与甚厚。二十四年,又升宣慰使。
二十五年,海都犯边,尚书省以和林屯粮,当得知緩急轻重者掌其出纳,奏用怯伯。帝曰:“钱谷非怯伯所知,哈刺斡脫赤可使也。”使怯伯与俱,更其名曰察罕幹脱赤。
二十七年,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奏曰:“臣累战而归,衣裘尽弊。河东,臣故乡也,愿乞锦衣以为荣。”帝以金织文衣赐之。居二年,召还,帝谕之曰:“自此而北乃颜放地曰阿入刺忽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仍别赐汝名曰小龙儿,或曰哈刺八都鲁,汝可自择之。”对曰:“龙,非臣下所敢承。”帝曰:“然则哈刺八都鲁可也。”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元贞元年,召为御史中丞,行至懿州,病卒。
(节选自《元史·刘哈刺八都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刺忽者/产鱼/ 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 名其城曰肇州/
B.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刺忽者产鱼/ 吾今立城/而以兀速/ 憨哈纳思/ 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 名其城曰肇州/
C.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刺忽者产鱼/ 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 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
D.自此而北/乃颜故地曰阿八刺忽者/产鱼/ 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 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日肇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宫,指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B.龙,传说中的一种蛇身、有鳞、有角、有爪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是皇权的象征,在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
C.市,是中国古代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多由官府指定位置并负责管理,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
D.元贞元年,“元贞”是年号,古代皇帝一般一人一年号;“元年”原指帝王即位之年,后亦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哈刺八都鲁事母至孝,他与病母辞别,伤心到鼻血暴出,数里不止;皇帝赐食,他拣好肉割下,带回给母亲享用。
B.刘哈刺八都鲁多才多艺,他箭法高明;王妃有恙,他药到病除;海都犯边,皇帝力挺他去前线管理调配辎重物资。
C.刘哈刺八都鲁深受宠信,他常年征战在外,衣抱尽损,提出请求后,皇帝赐予他锦衣,并特许他回老家休养两年。
D.刘哈刺八都鲁政绩突出,他作为肇州的首任宣慰使,到任后,积极投身城市规划与建设,使百姓受益,社会安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于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当行者多避事,汝善医,复习骑射,能从行乎?
(2) 不敢以远役告,母亦微知之,谓日:“汝第行,我疾安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屡有 之势。2018年,从春节档开始,各种数据都在验证着当下电影市场的火爆。在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电影票房共计43.17亿元,同比增长11%。暑期档 ,票房有望再创新高。
票房屡创新高,原因众多。( )。新增的银幕在建设水准上也力求高标准,3D银系、4K放映、巨幕放映、光放映,一个个技术新词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进电影院看电影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去电影院观影习惯的养成与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更与互联网发展为电影从买票到观看带来的便利有关。
在这种局面下,更应该让电影工作者冷静地思考:现在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吗?
中国电影的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
笔者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时,曾听导游说过,在每一尊兵马俑身上,都有制作者的名字,“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电影既是一个产业,更是艺术创造。中国电影人应将每部作品视为流传久远、关系重大的事,一旦将自己的名字署上,便像工匠在精雕细刻的兵马俑身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样,对得起观众和自己的良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扶摇直上 指日可待 不一而足 休戚相关
B.青云直上 转瞬即至 不一而足 息息相关
C.青云直上 指日可待 层出不穷 休戚相关
D.扶摇直上 转瞬即至 层出不穷 息息相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银幕数量爆发式增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影院迅猛发展
B.其中银幕数量爆发式增长,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影院迅猛发展
C.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影院迅猛发展,银幕数量爆发式增长
D.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其中影院迅猛发展,银幕数量爆发式增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这种局面下,更应该让电影工作者冷静地思考:现在中国电影的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吗?
B.在这种局面下,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冷静地思考:中国电影的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现在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吗?
C.在这种局面下,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冷静地思考:中国电影的现有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吗?
D.电影工作者更应该冷静地在这种局面下思考:现在中国电影的水平和质量到底如何?配得上这样的硬件与观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