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世界经合组织公布了最新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世界经合组织公布了最新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学生比例”中国只有16.8%,不及成员国24.5%的均值,更不及发达国家的38%。

记者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身边的8个孩子。除了1个一年级的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其他希望成为明星、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

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忧心忡忡:“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严重问题。”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主要受到内心召唤、社会引导和社会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3年后的高考,你或许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你同意孙专家的说法吗?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你将会怎么选择?请你写一篇文章发表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明确读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别让孩子的科学梦迷失 前不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表明,在中国,科学技术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愿意从事科学、工程技术相关专业的孩子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周围的环境,有着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我们正处在一个娱乐“爆炸”的时代,须知,社会才是教育孩子的活教材。我们可以随便问问身边的孩子,他们都能说出一连串的娱乐明星,但是记住近代科学家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新闻,但是宣扬科学家的却没几个。的确,宣扬娱乐明星更赚钱,宣扬科学家无法给商人带来利益,因此,很多电视、网络等媒体对科学家的报道少之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都被娱乐新闻“包围”,科学梦怎么还有成长的空间? 我们更是常常在电视等媒体上看到,“某某网红一夜成名得到多少钱”“某某又在炫富”等等报道,须知,这些东西都会对我们的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老师会刻意淡化金钱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对这些负面新闻不进行筛选就报道,对我们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部分家长更是缺乏一定的素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思考。像5岁小孩被打,宝马被砸事件,这都值得思考。也许宝马车主不对,但是家长的处事方式,容易给孩子造成“金钱是万能的”这样一个错误思想。所以,部分家长未能正确看待金钱、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孩子的心智并不是很成熟,很多东西要靠家长的正确引导,正如宋庆龄说的:“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总之,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献身科技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孩子失去科学梦,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学校要从正面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从小树立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社会也营造科学家光荣,投身科技事业光荣的良好氛围,从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解析】 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 【审题】 这一则材料从世界经合组织公布最新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的结果,中国学生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学生比例只有16.8%,还没有达到成员国加24.5%的均值,与发达国家38%比例更是相差甚远,国内一些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则对此忧心忡忡,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对于科学技术培养方面的一个缺失,科学技术的吸引力则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在进行写作时一定要突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立意: 1、孩子失去科学梦,责任在谁? 2、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梦。 参考素材: 1、选择自愿,意味选择职业。做热爱的工作,就会充满精气神,就会因热爱而充满好奇和斗志。病牛犁不出好田,荒草种不出茂盛。尊重内心选择,才会真正的在与世俗背道而驰的旅程中,与理想殊途同归。全国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王泽山当年报考哈工大选择的是冷专业——炸药。四十多年后,他成为该领域世界顶级专家,国之栋梁。 2、一场疫情突来,数据刺激我的眼球。一批批最美的逆行者开赴前线,令我泪奔。我认为,如果我是医务工作者,也会主动冲锋陷阵,共同战疫。而现在我更应宅在家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深思。与我同龄的卡尔·马克思在二百年前就说:尊严最能使人高尚,我们应努力追求崇高。选择专业,虽然无所谓高尚卑微,但要看你思考的角度,从国家需要思考就是高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说:国家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他为共和国和平事业奋斗七十年。 3、在某人眼中,稳定工作是吃皇粮。或是一个选择,挤到大城市,朝八晚五,跟挂在公司求职网上相比好多了。事实上,稳定已被打破,未来已来。没有稳定工作,只有稳定能力。与时俱进,不用担心碗里的饭,因为有能力就有饭吃。选择职业,应遵循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黄旭华隐姓埋名四十年打造国之重器核潜艇,南仁东奋斗23 载完成世界最大射电望眼镜,林俊徳院士生命最后的一刻还在冲锋的路上…… 4、有人说,工作是将理想消磨的过程,当理想降维与现实重合时就是成功。马克思说:职业不应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应在自己领域内独立创造。看来,什么职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谁创造,怎样创造?梁思礼的同学林桦,面对物质利益没有归国,为某国研制民兵3 导弹,专门瞄准自己祖国。钱学森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心中有祖国。 5、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尊重内心,立志事业,拥抱未来。那时,我们感到的不是可怜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职业生涯与价值观比翼齐飞。 6、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于科技所带给自身的方便和快捷。城市的人们因为科技所带来的成果继续创造价值和为他人服务。公路把城市拆分成细小的点,轻轨把城市拆分成一条条线,飞机把国家国际连接在一起,火车把祖国大江南北连接在一起。科技的力量把全国各族人民连接在了一起,时时刻刻让人们觉得地域不是距离,亲人就在身边。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科技产品完成了以前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大型数据的处理上,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通过连接所有的计算机,人们还可以更加加倍地提高计算速度,速度决定了一切的数据研究和科学计算。科技帮助人们留住了世界的美丽,创造了世界的繁华;科技帮助人们分析了历史,记住了历史;科技帮助人们预测了未来,创造了未来。所有的这些通通不是梦想,科技的舞台已无处不在。 7、科技的力量在祖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在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区,科技水平远不足城市发达,更缺少合适的科技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力。所以,我需要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变家乡的现状,让家乡变得开放、繁荣、富强,让亲人过上城市里快捷、方便的生活。 8、从小我就有一个科技梦,梦想着有一天我可以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骄傲地回到家乡,改变我们的村庄,改变家乡亲人的生活方式。梦想这有一天我的科技成果给他们带去与众不同的体验和从未有过的感受。渐渐地,让他们习惯于使用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改变传统的观念,用科技创造经济价值,用行动实现人生价值。 9、我的中国梦,我的科技梦。我梦想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的梦想,让我带来的科技力量给予所有人幸福满意。因为科技,一个民族才能进步;因为科技,一个国家才能强大。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要善于运用科技去完成有益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事,时代的变迁会证明中国梦、科技梦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本文仅仅围绕材料中心,探讨“孩子的科学梦”,从外在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等角度论述对孩子的影响,结尾扣题,点明中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作报告,下面是报告结束前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才,有几幅墨宝奉送给校史馆,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光临府上,当面聆听教诲。我的发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雅正。

 

查看答案

下面的通知遗漏了两个要点,请在横线处补出来,使之目的明确、语意连贯、内容完整。每点不超过20个字。

通    知

全体师生:

近来,外卖人员及车辆频进出校,肆意穿行,乱停乱放,严重影响了校园的交通安全。同时,校园周边餐馆卫生条件差,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堪忧。

为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及生活秩序,①               ,经学校研究,决定从即日起,②              。请广大师生员工理解并相互转达,配合学校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特此通知

××大学保卫处

2018年9月25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绣朵花儿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词典中走失。打补丁在女红冷落的年代几乎成了行为艺术。但拿不起针线的女子,老一辈人是鄙视的。我有幸学会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陪嫁的物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母亲说,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针线笸箩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针线笸箩似乎只是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初期,我把针线笸箩作为古董收藏,不久,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急忙找出针线笸箩,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

“不辞而别”,幸亏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

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结婚时的床单是喜庆的凤凰牡丹图,洗出破洞后我也不愿意丢弃,于是寻找花色和质地相近的布片,用细密的针脚给它疲惫的腰身加上武装带。带补丁的床单,就像我们的婚姻一样,不可能持续新婚的新鲜甜蜜,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出现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已离世十余年,但是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

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可弥补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裁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给遮盖过去。所以,母亲的人生虽然坎坷多难,但也有锦上添花、风生水起之时。可见,学会给生活打补丁是多么重要,有一个用来缝缝补补裁裁剪剪的针线笸箩是多么重要!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缝缝补补,破洞也可以开出花朵。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补丁”一词的逐渐遥远引出做针线活的话题,接着叙写“我”的嫁妆“针线笸箩”,讲述“我”做针线活的经历,娓娓而谈,饶有生活情趣。

B. “我”把当作古董收藏的针线笸箩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开始钉纽扣、补床单,这既是因为“我”生活角色的转变,又因为“我”对缝缝补补产生了新的认识。

C. 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文采斐然,如“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巧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拿针线‘规劝’一番”,“规劝”一词新颖别致又幽默风趣,发人深思。

D. 文章构思巧妙,哲理深沉:通过叙写“打补丁”这类生活琐事,从中发掘生活哲理,以小见大,富有启示意义。文章夹叙夹议,事、理、情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2.文章中说,“我越来越珍惜它(针线笸箩)”,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3.文章里说,“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缝缝补补的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北方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的共同影响下,20世纪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一度持续扩大,甚至出现“风沙逼近北京城”的威胁。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加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持续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绿又增收,治沙又治穷,中国为医治土地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了宝贵的“药方”。

(摘编自《增绿增收 治沙治穷》,2018年6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今年84岁的瞿际法老人1962年来到民权林场工作,从此再没离开过。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都是两三米高的沙丘、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

“11120”,瞿际法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林场人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挖树坑要“小口大肚海绵底”,栽树要“三埋两踩一提苗”。“造林年年有,不是槐树就是柳”,在树苗的选择上,他们更多地选择易成活的乡土树种。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不到一人高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林场的每一处都有他们深深的印记。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民权林场的“旧貌换新颜”。

(摘编自《河南民权有个“塞宰坝”》,201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材料三:

以往,在北方一些地方,肆虐的“黑风暴”曾经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许多人对“沙魔”深恶痛绝。如今沙患仍然存在,不过,我们还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盲目“向沙漠进军”、企图消灭沙漠是不现实的,不顾自然条件在沙漠地区大规模、高密度植树造林种草,也并不可取。一方面,沙漠自古就有,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减少沙尘暴等危害。我们应该有消除沙患的信念和信心,但也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讲科学,不蛮干。另一方面,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沙尘天气发生时,会给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增加,消耗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自然生态系统。

近年来,我国在治沙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对于人烟稀少、治理难度大的干旱、极端干旱区原生沙漠、戈壁等,采取封禁保护措施来恢复植被和保护沙地表面结皮。

(摘编自《科学防治沙患筑牢绿色屏障》,2018年6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近年来,武威市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现在的18.38%。在沙漠沿线新建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果基地69.93万亩,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5.88万亩,种植甘草、板蓝根、麻黄、锁阳等沙生药用植物十多万亩。

5月23日,初夏,民勤县的青土湖显得格外静谧。蔚蓝的天空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丛和平静如镜的湖面“相依相偎”。这里曾是石羊河的尾闾湖,明清时期仍有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但到1959年完全干涸。现在,青土湖又碧波荡漾,老虎口梭梭成林,这里早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品牌。

(摘编自《防沙治沙+扶贫开发 武威实现生态经济双赢》,2018年5月29日《新浪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北方绿色屏障持续拓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这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

B.民权林场能够“旧貌换新颜”,是翟际法老人等一代代的林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他们创造了这个奇迹。

C.沙漠、海洋、陆地、森林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地球自然生态系统,故治理沙患要适可而止,不能长期坚持。

D.武威市大规模开展压沙造林,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和沙产业开发双管齐下,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双赢的道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谈到民权林场过去的一片荒芜,反映了造林的艰辛,与下文民权林场“旧貌换新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倘若我们怀着对“沙漠”深恶痛绝的心情盲目“向沙漠进军”,则可能会出现人为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C.材料三辩证看待了沙尘暴这一现象,通过举例的方式,阐述了沙尘暴的正面作用让人们看到了“沙魔”的另一面。

D.青土湖曾经干涸过,但现在又是碧波荡漾,恢复到了明清时期的模样,说明沙漠生态保护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材料一中说“中国为医治土地荒漠化这个‘地球癌症’,贡献了宝贵的‘药方’”,结合材料谈谈有哪些“药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