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③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对于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专家指出,教师惩戒不是棍棒教育,不是让教师体罚学生:但有家长担心,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后可能会肆意体罚学生。作为学生,你对“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白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教育惩戒权的尴尬 老师的惩戒权自古有之。一方讲堂,一幅戒尺,课堂走动之间,便是-抹独特的风景。戒尺落在手上,那是为人师者对弟子成才的殷切希望,是留在学生心里的苦心教诲! 时至今日,教师对学生要不要严厉?这个问题我有深刻体会,还是严厉一点好!读小学时,数学老师是一位极慈祥的老师,慈祥到你上课吃东西,小声讲话,离开座位等违纪,也只是摸摸头的地步。不用说,班级纪律是极差的, 成绩也不忍直视。后来,换了一位“女师太”,是那种你讲一句闲话,都要粉笔袭来、课本击头的程度。因为老师的严厉,班风肃然,成绩飞升。老师的惩戒,让我们坐得笔直,走来有型;老师的苛严,让我们说话规矩,成熟沉稳;哪怕是罚站罚跑,都警示我们行事严谨,不可造次。 可现在,教师的惩戒权被加上了很多约束,老师处境很尴尬。于是,老师特别和蔼,待生如友;学生自由自在,个性发展。教师似乎只要“受业、解惑”,不必过多管教学生。面对调皮的学生, 好话不管用,打骂又不行。想学习的同学被影响,老师变得无计可施。看,各种类型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悬在头顶,哪位老师还敢“惩戒”学生,于是要给提个醒:“……吃不了,兜着走?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呼吁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意见》也提出要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可《规定》中第三条却分明是给惩戒权加上了紧箍咒,对“体罚或变相体罚”大有严打的态势。这种条例究竟是在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惩戒权,还是在限制教师的教育权?何为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何为“教育惩戒权”?又何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其中并无明文规定,也无明显界限,模棱两可。各种“规定”看似在赋予教师权力,实际上却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媒体舆论一直在放大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于是,常有新闻爆出:某校学生因不接受教育,对老师实行侮辱性语言,甚至向老师施暴。不就是钻了老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空子?前段时间, 在新闻上看到某县城的一所高中,因老师批评了学生几句,学生感觉有伤颜面,便当着该教师女儿的面,捅死了该教师。老师教育学生,天经地义,却遭此厄运。谁来保护教师权益?当老师的想想都后怕啊! 当下的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也不够理解。家长总想让自己的儿女成人成才,却又不让他们受一丁点苦,教师严苛一点,家长就埋怨。这温室的盆花,如何经得起风雨的洗礼?又如何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而“贵师重傅"的措施之一,就 是还老师合理的惩戒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教育惩戒权尽快走出不明不白、瞻前顾后的尴尬处境。 【解析】 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 这是一道社会热点+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1)材料解读 材料一是有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国家将要兴盛,必然要尊师重教;尊师重教,国家的法度就得到了保存。因此只有“贵师重傅”才能使“国将兴”,面“贱师轻傅”则导致“国将衰”,所以尊师重教历来都被重视。 材料二是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师“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他虽有戒尺和罚规却不常用,说明严管是为了厚爱,教育惩戒的原点和终点都是教育,想成只是教育的手段。 材料三是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教育想成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部惩戒权的行使,为教师手中的“戒尺”提供了精准的刻度。确保教育怎成在恪守法度的同时,传递育人的温度。 (2)要求解读 阅读材料时,要从提出看法的人的身份出发,去思考其提出这种看法的原因。对于专家来说,其看法建立在国家已经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基础上,他从惩戒规则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要讨论的问题是“教育惩戒权”对于学生教育的意义以及惩戒“度”等, 对于家长来说,其看法建立在保护孩子的基础上,从惩戒权的结果去考虑,担心实施教育惩戒伤害到孩子。 对你来说,作为学生,你对“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什么看法? 【立意】 ①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不是认同体罚。(教育惩戒要有限度) ②实施教育惩戒,但需适度。(教育惩戒要有刻度) ③赋予教师合理的教育惩戒权很有必要。(教育惩戒要有力度/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无金箍不成佛) ④教育惩戒需有爱(教育惩戒要有温度) ⑥实施教育惩戒,信任是基础。 ⑥惩戒也是良药。 ⑦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 【结构】 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教育惩戒权的尴尬,然后从“古”说起,再现情境,提出教育惩戒权的话题,表达简明而生动。接着过渡到“今”,结合“我”的切身经历,提出惩戒权的必要,真实而亲切。继而反面切入,回到教育现实,指出“惩戒权”的现状和老师的尴尬处境。顺势切入三则材料,简单做引述,评价有关“规定”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指出教师惩戒权的尴尬;举例证明舆论和学生对“教育惩戒权”的误解;从家长层面,继续分析误区。最后回扣标题,重申教育惩戒权的重要。 【素材】 1.乾隆的太子嘉庆小时候因为读书不用功,被老师王杰惩罚下跪,恰好被乾隆看到,乾隆让太子起来,责备王杰:“ 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乾隆的意思是: (太子)教导是天子,不教导也是天子,还有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了?王杰当场怼了回去,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王杰的意思是,(太子)教导就是尧舜,不教导就是桀纣,这是我做老师的责任和权力。王杰不畏权势,坚持行使了自己的教育惩戒权。 2.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2019年4月29日下午,山东省日照市五莲二中2016级3班学生李某某、王某某逃课,私自到操场玩耍,被该班班主任杨守梅安排学生叫回,在四楼门厅内用课本抽打。2019年5月5日,五莲二中做出处理决定。学校称,杨守梅身为教师,私自体罚学生,违反了学校及上级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五莲二中对杨守梅作出了如下处分决定:停职一个月;向当事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向学校书面检查;承担诊疗费;取消评优,师德考核不及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时隔两个月,2019年7月2日,五莲县教育和体育局对杨守梅体罚学生一事做出了追加处理:扣发杨守梅老师一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五莲二中新学年不再与杨守梅签订聘用合同,将杨守梅老师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事件曝光后,网友一边倒地对杨守梅老师表示支持。7月23日,教体局撤销对杨守梅老师的追加惩罚。 4.2018年11月12日下午4时许,沅江市三中某班学生罗某杰(男,16岁,沅江市草尾镇人)与班主任鲍某(男,47岁,沅江市阳罗洲镇人)发生争执,罗某杰拿出随身携带的弹簧跳刀刺伤鲍某,鲍某随即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5.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学校教育,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家庭就像飞机的两翼,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只有两翼齐心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帮助孩子腾空而起。涉教育舆情频繁出现的背后,是不少家长无法深刻理解教育的真谛,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教育惩戒,错误的认为教育就是消费,就是买卖。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不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老师对孩子稍微批评一下就“火冒三丈”,要么到学校“讨说法”,要么扬言举报。家长爱护孩子没有错,被批评后心痛孩子也没有错,但如果老师稍微批评一下孩子就认为伤了自 己或孩子的自尊心,那就有点牵强附会了。老师严格管理孩子或批评. 孩子做得不正确的地方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做得好的不表扬,做得差的不批评,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孩子的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家庭教育,也涉及学校教育,既涉及孩子自身的悟性,也涉及老师的点拨,既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涉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教育惩戒权是学校老师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孩子错误行为进行纠偏而特有的权力,应该得到支持和保护。如果家庭和学校不是相向而行,而是站在对立面,稍有“不如意”就“上网”,借助网络的力量把惩戒个案演变成公共事件,最终束缚的是老师们的手脚,受伤害的是千千万万名学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面的四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65个字。

①7位著名导演、50余位著名影视演员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联袂打造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②这部电影回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令人难以忘怀的7个重大历史瞬间。

③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将于2019年9月30日准时在全国上映。

④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常有人说,①________________,影响吸收。其实,蛋白质变性不等于降低了消化吸收率。适当的热处理会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伸展,暴露出被掩埋的一些氨基酸残基,这有利于我们体内蛋白酶的催化水解,不仅不会影响吸收,②________________。当然,如果烹饪时加热温度过高、烹饪时间过长,就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甚至③________________。比如肉类,如果加热时间太久会产生焦糊味,这就是蛋白质过度变性了;温度太高还会导致肉类中的脂肪发生氧化,甚至产生丙烯酰胺、苯并芘、杂环胺等有害物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统计,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发展越快垃圾越多,垃圾堆正像日益逼近的高墙把城市空间越挤越窄,所以从源头减量入手,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已是不得不为、_________之事。

推进垃圾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还是一个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生活垃圾分类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还是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_________百姓的难处,要坚持不懈地_________。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将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_________的事。

一屋不洁何以洁天下。(   )。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们向往关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自信和投入,完成这场“检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A.迫不及待   包容   教导   水到渠成 B.刻不容缓   包容   引导   自然而然

C.迫不及待   包涵   引导   自然而然 D.刻不容缓   包涵   教导   水到渠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家的垃圾桶管好了,中国社会才可能向现代文明进发,这是一个必经节点

B.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是管好自家的垃圾桶

C.管好自家的垃圾桶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进发的路途当中的一个必经节点

D.中国社会要向现代文明进发,必然要经过管好自家的垃圾桶这个节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

B.这项工作的成效与进度,将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也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

C.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

D.这项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进度快慢,将是对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一场检验,也是对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真诚度的一次实质性测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三峡》中写每到秋天,山林清冷寂静,常传来凄凉之声,接着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渔民歌谣为证。

(2)《诗经·氓》在叙述抒情主人公婚后虽坚贞不渝、辛勤操劳家务无怨无悔可终遭遗弃的处境后,接着写其反思与神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用“木受绳”“金就砺”作类比,推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②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形容鹰眼色碧而锐利。③绦镟:这里指系鹰用的丝绳和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用“风霜”体现画面的肃杀之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颔联通过描写画鹰耸身观望的动作和侧目而视的神态来刻画鹰的形象。

C.颈联写如果解开画鹰的绳环它就会高飞,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

D.诗歌章法严谨,从“画作殊”写起,具体描绘后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