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指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亭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以摩族猎人为例》)
1.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的,践行志愿服务有助于公民的自我成长和社会建设。
B.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C.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D.志愿服务的终极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普惠天下的个性态度和公民意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亭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3.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阿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造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知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是乡愁的主要载体,我们要留住并努力呵护它们。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完好地保存下来。
C.对那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进行维修,不仅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而且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和归属感。
D.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与活化乡村记忆是留住乡愁的两种方式,文章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的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亦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们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生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小至个人,大到企业、国家,都需要不断变革。变革的核心是创新,变革可能失败,但不变肯定失败。“变”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变”是理所当然,情势所迫。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丰子恺先生《且推窗看中庭月,影过东墙第几砖》这幅漫画,围绕“思念”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人物的思念之情。要求:想象合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有人说:“人生正如春之清新,夏之灼热,秋之斑驳,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请以人生各阶段的特征为内容,写一段话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不超过6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殇歌圆明园
苏峰
圆明园历史上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这里也称“夏宫”。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
游园那日,虽是晴天,但寒风刺骨。入门前,我已心潮起伏,残损的圆明园啊,仿佛一饼陈年的茶、一坛尘封的酒,在我心里发酵了数十年,今日终于要闻香了。
我知道圆明园以水系为主,但如今只剩一片荒芜,几处残垣,所以对其景致并不抱任何期待。万不料从南门刚入,就被绮春园的一片湖水迷住了。这湖面无遮无挡,四环开阔,仅西北有一座两层飞檐的红色鉴碧亭,它安详地坐在那里,俯瞰着灰蓝清澈的湖水。湖面庇荫处依然结着薄薄的冰,因往日水波的起伏而凝结成各种花纹。环湖的一丛丛芦苇,疏密有致;一株株老柳,树皮皴裂,深如沟壑。午后的阳光为它们晕染出温柔的苍黄,光线斜射处的芦花,则银白剔透,如梦如幻。柳丝和芦苇们于阵阵寒风里,袅袅摇摇。斯情斯景,如一位不得见的琴师于太空之中将最低音的弦,悠悠拨动,既沉郁浑厚,又韵致风雅。
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不敢于一处多逗留,冷风里,顺着轻声碎语的人流和指示牌,一路迂回曲折,又看了几个景点,虽然尽皆断石水泊、苇丛寒鸭以及残荷,却没有丝毫遗憾。必得这样逼人的荒凉,才是我们心中镌刻了那段最屈辱历史的圆明园啊!
融姐最想去看的西洋楼遗址,恰也是我和宁子心中所愿。据说这洛可可风格的西洋楼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一起设计监制,中国工匠制造而成。它结合了我国的砖雕、琉璃、叠石,体现了西洋建筑的民族化。
兜兜转转终于到达,远远望去,其谐奇趣景点里只有几根汉白玉的残石柱和一堆堆石块默默矗立在色彩浓郁的蓝天下。近看石面,雕刻精美。还有一块厚重的横石,石面微微黢黑,似乎是烟熏火烧的痕迹。宁子立在此处双手握拳,眼眶泛红,愤愤地骂了一句:“这该死的入侵者!”我和融姐不觉同时向前,三人并肩静默了几分钟。
“岂止是国贫受外辱?土匪、军阀,还有咱们的老百姓,他们一起铲尽了这份美!”融姐道,“我们自己也缺乏对艺术的敬畏,对美学的鉴赏和保护。”
融姐此言,我深深赞同。圆明园被西方入侵者放火焚烧后,残留物又先后遭遇了国人联合打劫。乱世之中,有多少人可以用历史的眼光意识到这是一份属于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建筑美学上的艺术典范呢?纵然有人意识到了,又有谁,有力量保护呢?
“再也没有一双眼睛能够见证另一个时代的艺术天赋和品位了”,英军随军牧师罗伯特·麦吉这样写道,语气中毫无愧疚,“一个也不留,栋房屋也不剩,让这里再无宫殿的痕迹吧。”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下令纵火的英军首领额尔金得意扬扬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是的,他们得逞了,除了精美建筑,还有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中国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上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了……
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无非发几句叹息罢了!不,不应该只是叹息,还应该发自良心地呼吁一声,我们的下一代不仅仅需要爱国教育,还需要美学教育!不论这呼声多么微渺,总不能不出声。但美学意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融入血液,形成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超越时代,超越阶级,也超越民族和国界。
天色已晚,三人移步离开,折入左边的方壶胜境。此处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内之北岸,原是海神的祭祠,取材于道家的“仙山琼阁”意境。曾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三面环水,碧海澄波。
这里游人稀少,寂静中,倏然听见一阵轻柔的歌声:“艳阳天,艳阳天,湖光山色映画帘,春满圆明园,双鹤、双鹤交颈眠,女儿泪涟”心中不由一震,寻声望去,夕阳斜照里,竟是宁子背对着我们,坐在湖边的一块石头上曼声而歌她身侧芦花摇曳,烟水苍茫。
我悄悄靠近,以手机用心地记录着这一刻。镜头里的宁子,一袭黑衣,恬恬淡淡,目光坚定而沉静。我凝神看着婉婉而唱的她,突然心生苍凉。是的,苍凉!
这本是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兰儿为了接近咸丰皇帝而唱的歌,柔情旖旎。虽然只是虚构,但也可以设想,那时外敌还没入侵,“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风情无限、春花明媚。而今,白云苍狗,作为历史见证的圆明园,早已被付之一炬,唯剩这一地荒草斜阳。这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诸多困惑、自卑和苦难,虽励精图治,至今仍荆棘丛生,就像这荒凉的圆明园,一直在给我们警示。
宁子越唱越凄婉,她定和我一样,心中百感交集!山苍凉,水苍凉,世事多苍凉,于这最冷最冷的天,来读这最冷最冷的园的我们,本已人过中年,看淡了冷暖轮回,却还忍不住为那曾经破碎的山河、眼前的断壁残垣,殇歌一曲,热了心肠。
我鼻子一酸,泪水倏然滑落。再看镜头里的宁子,也是泣不成声,而融姐不知何时立于一旁,正静静倾听,偷偷拭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圆明园的历史,情感炽烈自然引出下文“我”与朋友们对圆明园游览过程的记述。
B.文章重点记叙游览绮春园时所欣赏的景观以及宁子于方壶胜境中的演唱,其他方面略写,详略安排妥当。
C.文章引用额尔金和罗伯特·麦吉所说的话,直接显示了入侵者对摧毁中华文明毫无羞耻感的炫耀心理。
D.“渺小如我们,短暂如我们,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这句话欲扬先抑,为后面的“呼吁”做铺垫。
E.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细节和肖像描写,用我”宁子和融姐三人的“泪”突出了圆明园之“殇”,感情丰富。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中写到西洋楼遗址,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结尾部分写宁子歌唱《火烧圆明园》中的插曲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