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河

周建强

他还没有从照顾父亲直至安葬父亲的疲惫中解脱出来,酷暑便接踵而至,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整个世界像灶台上的笼屉,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

难挨之际,老陈从居住的边陲小镇打来电话,邀他去避暑,老陈是他合作多年的生意伙伴,以前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成行,这次他决定如约而至。

对于父亲的过世,他只是感到疲惫,并没有太大的悲伤。父亲是一名老兵,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出国参加过那场举世瞩目的战争,这个经历成为父亲一生的荣耀,也成就了父亲倔强的性格。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从战友的尸体堆爬出来的人,还在乎这个?”也是因为性格,在他不大的时候,母亲就离父亲而去,父亲没文化,母亲是小学教师和父亲的结合是那个崇尚英雄年代的产物,可崇尚英雄毕竟不等于生活的全部。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固执、爱较真,他从小就感受到了高兴时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那时,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停止歌声,冲他瞪眼吼道:“老子当年过的就是一条河!还不如你知道?”偏偏他的性格里也有父亲的基因,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

现在回想起来,他和父亲的每一次“冲突”大抵都是缘于这首歌,上小学二年级,班里插进一个部队子弟,据说他爸爸是营长,也出国打过仗,父亲听后又是一脸不屑:“告诉他你老子是三十八军的兵。”他自然没跟同学说,因为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

父亲是带着满足的神态走的。全身插满了管子,呼吸越来越弱,一首歌从父亲只出不进的呼吸中丝丝流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那条河……”没人能听得清听得懂,只有他听得真真切切,这一次他破天荒地没有纠正。

边陲小镇的风光加上老陈的热情让他疲惫的心得到了抚慰,几天下来,他感受了五女山峰的秀色、新开河水的清澈,领略了满山遍野的人参田园,还有用石条砌成、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

老陈说:“既然来了,哪能不去边境看看?”于是,在一个清爽的早晨,他来到了位于江边的边境哨所。哨所紧挨着一座铁桥,桥上的铁路笔直伸向江的那一边,此时此刻,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行人的宣,一草一木都显得特别幽静,鲜红的国旗下只有哨兵持枪伫立。桥头耸立的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吸引了他,他端详上面的文字沉默许久,他走到哨兵面前,很为难地提出一个请求:想到桥上看看。不远处的老陈看见哨兵向他摆手,他低着头向哨兵说着什么,哨兵迟疑地拿起身旁的电话。

哨所旁的小楼里走出一位英俊的军官,破例陪着他走上铁桥,在桥中央站住了,他俯视江面,微风吹拂着他的头发,也吹拂他的思绪江面并不宽阔,江水也不湍急,如同老家村头的那条河,但它的确是条江,一条隔着两个国度的江。

或许,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

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

走下铁桥,与军官握手告别,军官突然后退一步,立正,向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官向他大声道: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他没当过兵,军礼也不标准。

他向那座花岗岩石投去最后一眼。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的天气出奇地热”“把人熏蒸得无处藏躲”既是对环境的真实描写,又衬托出父亲去世后 “他”的心情。

B.面对邀请“他”多次没有成行,而这次决定前往,是为了缓解疲劳,也是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

C.老陈是“他”的朋友,在小说中出现的次数有限,但看似不重要的老陈却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D.作者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且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

2.“他”对父亲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父亲河”为题?请简要回答。

 

1.B 2.①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把“鸭绿江”唱成“那条河”,不理解父亲以身为三十八军的兵而骄傲的原因,不理解父亲把名利和生活的失意看得非常渺小。②读懂父亲,“他”亲临鸭绿江,领悟到在“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的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也许鸭绿江在父亲眼里真的是“一条河”③崇敬父亲,军官向“万岁军”敬礼,“他”作为“万岁军”的后代用并不标准的军礼还礼向父亲致敬。 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父亲河”展开。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别人眼中的鸭绿江,父亲偏偏唱成“那条河”,至死不变,突出了父亲对那段经历的珍视以及倔强的性格。③从主题思想上看,通过“他”对那条河的认同,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敬意与怀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想去看看向往已久的‘那条河’”错误,原文中“他”总是纠正父亲唱的歌里的歌词应是“鸭绿江”,而不是“那条河”,但从来没有提到“他”对“那条河”的向往,所以“向往已久”的说法无中生有,于文无依据。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态度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中心事件,梳理文章情节;再结合具体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即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揣摩人物态度变化;最后组织语言,按情节发展分点作答。本题要求回答“他”对父亲的态度的变化,注意抓住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或词语作答。根据文中“其实父亲在工作生涯中也曾当过不大的官,但终因性格的原因被打回原形直到退休都是工厂里最普通的工人,可他并不在乎”“他纠正说不是‘那条河’,是‘鸭绿江’”“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他实在想不出三十八军和其他军有啥不同,有啥值得炫耀”等内容,可见他一直不理解父亲的种种行为,概括第一点。根据“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这一刻,他似乎读懂了父亲”可知,他终于读懂父亲,概括第二点。根据“向‘万岁军’敬礼!他,还有身边的老陈眼睛湿润了。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这不止是还了一个军礼,更是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之情;还有最后一段意味深长的内容“洁白的花岗岩石上镌刻着一段辉煌的历史:‘公元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在此渡江入朝,该军系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部队,被称为万岁军……’”,引起读者对他的父亲的崇敬之情,更是从这窥见到他对父亲油然而生的崇敬之情,据此概括第三点。 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从父亲去世受邀而去边陲小镇,接着插叙回忆了父亲总是把“鸭绿江”唱成“那条河”,一直到垂危之际也在哼唱,再回到现实,他终于去看了父亲歌声里的“那条河”,可见小说情节一直在围绕“父亲河”展开。从人物的角度看,“父亲固执、爱较真”,正是通过父亲偏要将别人眼中的鸭绿江唱成“那条河”的情节来表现的,而且“父亲每唱一次,他便纠正一次,父亲便吼一次”,甚至至死不变,可见父亲倔强的性格;直到他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亲一生都把它当成河是对的,因为在亲身经历过那场殊死的战争,‘从战友尸体堆爬出来的’父亲眼里,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足以想见那段经历对父亲一生的影响,反过来体现了父亲对那段经历的珍视。从主题思想上看,“他抬起微微颤抖的右臂向军官还了一个军礼”以及最后一段揭示了“三十八军”和那条河的意义,照应了标题中的“河”,其实以此表现了“他”对那条河的认同,照应整个标题“父亲河”,更体现了他对父亲的敬意与怀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酷、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 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这样 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突难、星际空间站和 木星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 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 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杨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摘编自《〈流浪地球〉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套路的突破》)

1..下列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在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

B.《流浪地球》选择了运用中国智慧来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C.《流浪地球》题材深沉,叙事宏大,借助原著作者刘慈欣小说中的东方式思考,使电影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思考有了阐释的空间。

D.《流浪地球》将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对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关怀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着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不仅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而且在北美排片率节节攀升,主要是因其特效让人震撼,剧情催泪。

C.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套路让国外影评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使得《流浪地球》受到国外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D.《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的“巧合”,联想到时代背景,国外媒体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即将摆脱“后来者”的身份。

3.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色彩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摸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 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虽然他更渊源于古代钢器线纹及汉画),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城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出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论素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是用简洁的线纹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和灵魂。

B.素描不仅能够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而且能够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心情。

C.之所以说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自然”“自心”“直接”“真”和纯净无欺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寻造化的水墨法三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整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水墨法的价值。

B.文章采用道理论证,引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的话,证明了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特点。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中国线画和西方线画之间的差异,使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

D.文章列举中国线画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表现印证了中国线画注重内在气韵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洋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它的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远远超过油画。

B.曹仲达是我国首位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他的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

C.西洋画素描一直都以线条来描摹人体,而中国画的白描在宋元时期才真正实现以线示体。

D.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形体实象,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4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问题。

41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做出了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38年前,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3:2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

22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18年前,美国侦察机未经中方允许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海军一架飞机在中国海域上空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而坠毁,飞行员王伟牺牲。

7年前,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中国海军从此迈入航母时代。

今天,在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中,中方立场始终明确:贸易战没有赢家,中国不想打,但也不怕打。

五十多年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无数的故事,中国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机遇、抉择……一次又一次表达态度,申明立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我们拯救危难,济世安民,匡正一方太平世,重塑祖国新生。

材料:春天故事  梦想新篇

积功兴业  革故鼎新  胸怀未来  继承传统

百年东方梦  三千盛世年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人写给某编辑部的一封纠错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咱们刊一名忠实粉丝,每一期均仔细惠存,认真研读。我于六月第一期《为什么成年人还喊着过儿童节》一文中找着一处错误:“河北康宝”应为“河北康保”。望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