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杨文医生还尸骨未寒, 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发生伤医事件,多名医生被砍伤,其中陶勇医生受伤最为严重,后脑勺、胳膊多处被砍伤,左手被砍断,他将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
材料二:2003 年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院士在当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是最早质疑权威专家,参与并领导了整个抗击非典疫情的工作。17年后,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他号召群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可是 84岁高龄的他毅然前往疫情一线。
材料三:“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被隔离, 武汉前线医务人员被感染……
材料四:同济医院第二批志愿者报名已经满员,一封报名加入治疗病毒性肺炎治疗活动的申请书中写道:“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材料五:1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他们医治我们,我们守护他们》:是他们,以仁心仁术在我们与疾病之间筑起了一堵墙,以担当、付出、坚守载起了无数人的希望。
在这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感恩、信赖、呵护医务工作者,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开年原有的美好期盼,我们仍然身处“黑天鹅”带来的挑战之中。战“疫”面前,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本该如期热闹起来的学校课堂,也被一场场网络直播课所替代。教育有着穿透阴霾的力量,那些身处摄像头之后的老师们,用热情与坚守为孩子们筑起了一方精神天地。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石家庄一中要求,上网课时学生穿校服、老师着正装,该学校做法引发网友热议,话题一度处于热搜榜中。该校高三年级主任称,这样能让学生提高专注度,同时增强荣誉感。也有网友表示,此举过于形式主义,大可不必。
针对此举,你怎么看?
材料二 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戴口罩,被紧急叫停;郑州一家胡辣汤门店前,消费者排队呈扎堆状态,有关部门介入后迅速整改;广州的餐饮商家“陶陶居”宣布正式接受堂食,商家营业半天后紧急闭门谢客;江西赣州,不戴口罩赶集的人摩肩接踵,受到媒体批评……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一些人却摘下口罩,出门逛街、聚餐,一些企业铆足了劲想招揽顾客,如此麻痹大意、侥幸松懈令人忧心如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一些人蜗居在家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出去逛一逛、好吃好喝一番,心情可以理解;早一点从“防疫状态”转入正常状态,也是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但是……
请选择以上材料之一,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针对学生在家上网课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一问题,提出你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于150字)
(2)结合材料二,请结合你的观点和看法,续写材料。(不少于150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后再施行,会有“______,______”的好处。
(2)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清晨进谏,晚上便被贬黜的原因。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琵女才艺颜值让人叹服妒忌。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不吸取教训会令人痛惜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5)《蜀道难》中既有送友人人入蜀时“______”的问询,又有“______”的劝告,全文融情于景,饱含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词人醉梦里回忆当年“______”的气势,但回望现实,又发出“______”的悲叹。一位落魄英雄的形象如在眼前。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其墓在孤山东麓。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2.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
[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写出敬酒的歌女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脸上没有笑容,刻画出歌女内心的情感。
B.《阳关曲》指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作者说“休唱阳关”,是因为他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托。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之意。
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令人感情上一松,而下面一句“何人此路得生还”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
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因为长安是当时国都,作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意蕴深厚。
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