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的,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利禄,传承弘扬文化。

B. 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主要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 “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精英与栋梁。

D. 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 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 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 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1. C 2. B 3. C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故本题选C项。 2.试题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故本题选B项。 3.试题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本质不同”理解有误。《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故本题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气象台发起“我给台风起名字”活动,三名网友幸运地被抽中,获得台风命名权。三名网友精选出9个台风候选名字,分别是:牡丹、风铃、鸿鹄、飞廉、皮皮虾、熊猫、祥云、天马、木兰。经过专家评审环节后,其中将产生一个代替被除名的台风名字“海马”。

以上九备选名字中,你最青睐哪一个?为什么?请结合九个备选名字的文化含意或现实意义,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的自主购票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个订购车票的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辩论队获得省中学生辩论赛冠军后该市教育局向其拟发送的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惊闻你校在省首届中学生辩论赛上痛击对手,勇获冠军,展现了我市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我市赢得了荣誉!谨向你们致以诚挚的祝贺。同时务必以这次比赛作为新的起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征程中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 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B. 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C. 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 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 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 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 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