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不假思索的浅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中,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短期来看,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长期下去还可能使人变得更浮躁。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摘编自张砥《“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材料二: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的书”的引领力度。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叶老认为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
(摘编自《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材料三: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在叶圣陶先生看来,以“整本的书”为教材,“就学生方面说,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在中学阶段内虽然只能读有限的几本书,但是那几本书是真正专心去读的,这就养成了读书的能力;凭这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以及单篇短章。读整部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如此说来,改用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四: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深度阅读,或许首先应当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如果所选书籍内容过于深奥,与自身理解能力严重脱钩,阅读是不可能走向深入的。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当我们将零散阅读的粗浅体验升华为主题阅读的凝神研究,阅读将不再只是睡前床头的鸡汤慰藉,而是渐渐盛满充盈的灵魂家园。
(摘编自《从鸡汤到家园有多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千余字的文章是其阅读的上限,3分钟阅读已是他们最大的阅读续航。
B.叶圣陶先生提倡“读整本书”,他认为“整本书阅读”可以扩大阅读空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在苏轼看来,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求学的人读书要有针对性,侧重性,才能达到求学的目的。
D.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就必须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而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阅读只能算零散阅读。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数字时代的阅读现状,忧虑浅阅读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日渐退化,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B.叶圣陶先生认为整本书阅读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精读与速读能力,以整本的书作为教材,对于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有很大好处的。
C.四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倡“整本书阅读”,认为这是回归深度阅读回归经典阅读的最好方式。
D.主题阅读不光是读书,而更接近于研究。如果我们只满足于零散阅读,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日渐贫瘠。
3.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进行阅读?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从科学层面看,人工智能跨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等学科,具有高度交叉性;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包含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强专业性;从产业层面看,人工智能在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具有内在融合性;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带来新的影响, 具有全面渗透性。目前,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下围棋)设计出的智能体表现出较好的专用智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从专用人工智能、人机共存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可以预见,通过科学研究的牵引、应用技术的交叉,人工智能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展。
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增强科学发现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相关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遵循不同范式的发展过程。从符号主义、知识工程到连接主义,从大数据驱动小任务到小数据驱动大任务,从神经形态类脑智能到量子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的新范式不断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新范式后,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提升认识外界的能力。人工智能创造各种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的世界。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感知世界的每一个像素,增强人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语义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帮助我们搜集获取海量知识,进而挖掘关系,形成新的知识图谱。自主无人系统可以涉足人类无法到达或难以忍受的极端环境,帮助我们探测未知世界。
人工智能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根据对人工智能应用的需求, 可将人工智能产业分为三个层次:以AI芯片和软件为框架的基础层;以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交互为主的技术层;以智慧医疗、智能安防、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应用层。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能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业态,构成新的创新生态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为人类管理自身构建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规范有序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及时预测和感知突发舆情;通过对汇聚到一起的多种传感器感知到的社会公共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智能预警各种公共安全事件。比如,智能安防的视频结构化和生物识别技术大大降低犯罪率,借助“天眼”系统抓捕逃犯,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也要解决其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数据使用的隐私保护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应坚持共创、共享、共赢理念,共同创造知识,共同分享技术,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赢。
(摘编自李元元《人工智能带来创新式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代人工智能推动世界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B.科学研究的牵引和应用技术的交叉是助力我们实现创新式发展的关键条件。
C.作为人工智能创造的一种新工具,自主无人系统能帮助我们探测未知世界。
D.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及时预测和感知突发舆情,从而来智能预警公共安全事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首先从科学、技术等四个层面介绍人工智能的特性,接着分述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B.文章把人工智能产业分为三个层次,论证了人工智能为人类引入新范式,极大提升研究效能并形成新业态。
C.第六段举了智能安防的例子,论述了人工智能非常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分为两层:第二段为一层,第三至六段为一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B.人工智能必将增强人类的四大能力:科学发现、认知外界、产业发展、社会治理。
C.人工智能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与固有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
D.各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将先进技术与他国共享,彼此会在竞争中实现共赢。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配角综合症”是一种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症”。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症”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有人认为“甘当配角”也是工作、生活中的一种正常选择;也有人认为,我们处于新时代,应当“争当主角”。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过年回家,和初中的同学们聚首,大家畅谈美好而充实的高中生活,感慨良多。
甲:这半年,或者说我成长的这16年,父母最辛苦,虽然他们嘴上说着“不辛苦”,可是_____。这样的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落泪。
乙:刚开始我对高中生活有些不适应,幸好有老师的指导和陪伴,所以我想送他们一首小诗:老师,如果我是小船,您就是大海,没有您我怎能远航?
_____(仿写)
丙:进入高中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一起相互砥砺,奋进前行,相信三年后一定会迎来属于我们的辉煌。所以,我要送给自己和同学们一副对联以振士气:十年寒窗苦读立壮志_____。
下面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暴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情境五 近日闻尊夫妇喜得千金,弄璋之喜,明珠入拿,增辉彩悦,衷心祝愿贵千金聪明灵秀。
⑴______ ⑵____ ⑶_____ ⑷_______ ⑸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美国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订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_____,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60年了,而太阳风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也是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 )。反之,如果不知道相关知识,我们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___。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的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行之有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措手不及
B.卓有成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手足无措
C.行之有效 汗马功劳 未雨绸缪 措手不及
D.卓有成效 丰功伟绩 有备无患 手足无措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吁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我们除非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我们因为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