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意为“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上苍保佑我们吧!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这种仪式通过特定场合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

后来诸如封禅仪式、春耕仪式、阅兵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开业仪式、拜师仪式等,有的得以传承,甚至有所发展,有的则改变某些形式,或者加以简化,还有些仪式则逐步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已成常态,甚至一些年轻人为了上班时有好心情也要先举行上班仪式。

对此不少人认为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已;也有部分人认为仪式过于繁琐,实在没有必要;也有人觉得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喧宾夺主了。

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例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爆竹声声一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 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题干第一部分是材料,一共三节。第二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其中“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是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抓住关键词“仪式”立意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当下较多作文关注宏大主题的背景下,本题颇接地气,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生活、关注心灵,且考查考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本次材料分为三段,第一段,介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及其在当时的作用——仪式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第二节,提到了仪式的不同类型、发展变化,表明仪式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节,人们对仪式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考生可以结合这一点立意。 参考立意: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己;仪式能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也可以否定,认为仪式过于繁琐,生活中实在没有必要举行仪式;何必追求外在形式,应该踏实生活最真实;真正的仪式不在形式,而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以写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搞不好会喧宾夺主,背离仪式的真正意义。还可辩证地分不同情况写:有些仪式必须有,有些仪式应取消,举行某种仪式对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用仪式方法过积极生活”这一中心论点,首先分析论证人们借助积极的仪式秩序流程可获得一种仪式感,接着论证仪式的积极作用,即可以增加情感体验,让人们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然后论证仪式对国家团结的重要性,即增加亿万国人的家国认同感、使命感与民族向心力。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素材】 1、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因而也能去尊重生活。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自己一个契机去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正式与一段过去决裂。 2、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3、古有曾晳向往于春服既成之时,带领百姓于舞雩台上举行祭礼。东晋王羲之与少长群贤在三月三日的兰亭撩水净面、祈福消灾;今有大至国庆节国家举行阅兵仪式举国欢庆,小到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日会、成人礼……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4、过生日时,朋友齐聚带来欢乐,生日礼物增加惊喜,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同时生日又提醒我们,这是母亲的受难日,我们要永存感激之心,学会去爱人。 5、新人举办结婚庆典共同许下承诺,既会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也会铭记操劳双亲的付出。酒席上朋友们祝福新人,共话家常,相互敬酒,好不热闹,生活的烟火气息弥漫开来,温润了情感,也暂时缓解了生活中的其他压力。 6、《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传统至今仍在不少地方被保留下来,更不用说像元宵、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在特定的日子会吃元宵、粽子、月饼这种仪式代代相传,使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7、我们之所以需要婚礼、毕业典礼、散伙饭等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未来的开始赋予新的意义,或者让自己和过去做一个正式的告别。 8、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请你以正方队员的身份,针对反方发言写一段辩论词。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语言准确。不少于70个字。

正方发言:

反方发言: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这容易滋生网络谣言,引发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影响公众议题的正常讨论,不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因此,网络匿名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植物能够感知音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植物体内有一块音乐区,能感知音乐,但并非任何一首曲目都能①_____。按法国植物学家兼音乐家斯特哈默的研究,音乐中每一乐章都应该对应植物体内蛋白质的某一个氨基酸分子,一首曲子实际就是一个蛋白质完整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这样,植物听到这一曲目时,②_____,从而促进植物的生化作用及快速生长。音乐是一种有节奏的弹性机械波,能量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些化学效应和热效应。音乐对植物细胞产生刺激后,会促使细胞内养分受到声波振荡而分解,并让它们能在植物体内更有效地输送和吸收,这一切都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使它增产。当然,植物对音乐普遍不敏感,③_____,粮食产量也不会大增。

(选自《造物主的意识:文明的进化法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军确系溃败的依据的句子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云高,狼烟举,拥雕戈西戍,词人笔下的这种军旅生活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B.“笑儒冠自来多误”中“笑”字为嘲笑之意,表明词人对自己身为读书人的遗憾。

C.结尾一“叹”字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而今的失落苦闷,与上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这首词上片念旧回忆,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当今,以沉痛之情结,层次分明。

2.本词的上下片描写了两个具体的场景,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