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 苍苍松柏 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

苍苍松柏

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声在除夕夜里迭起。

窗内,人们围坐推杯笑语;屋外,夜里寒风刺骨,偶有烟花起落。小男孩隔着雾气迷蒙的窗户,觑见了一条熟悉的人影,又是那个流浪汉!他正在除夕的夜色中流浪!

小男孩始见那个流浪汉是在春天。那时的流浪汉干瘦,腰板还是直挺的,肩上摘着根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身上裹着披散斑驳的棉袄,顶着鬈髭结块的及肩散发,走近了闲坐着的人们。如果不是那一对灰蒙蒙的眼仁久久还会一转动,那扁担上的就不止是两袋垃圾了。

“嘿,老头要钱抽烟不?”小男孩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人叫住了流浪汉,“我拿钱给你去买烟抽,要不要?”中年男人脸上泛起笑容。

“你给我烟抽嘛。”流浪汉停在中年男人身边,像小孩索要糖果似的看着他。

中年男人稍稍离了流浪汉,继而笑道:“我这儿有五角和一块,你看哪张买得烟,说对咯,就拿钱给你买烟抽。”围坐的人闻言大都忍着笑。

“我不晓得,一块买得烟抽不嘛。”流浪汉问。

中年男人几乎遏制不住大笑:“一块囊个(怎么)买得到烟抽,五角要比一块大得多咯嘛,你真勒是捡渣渣(垃圾)脑壳捡搭铁(蠢笨)略!”

流浪汉闻言憨笑,说:“他们都说我憨,你给我五角,买烟抽嘛。”

“给你给你,快去买烟,不耽误你捡渣渣略,你一天工务繁忙得很。”中年男人搜索一阵丢给了流浪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笑着给别人钱。

流浪汉接过钱像孩童接过久望的糖果,嘴里嘟囔着:“谢谢咯,谢谢咯,买烟抽-…”然后笑着渐渐走远。

“你囊个骗人家憨包哦!”围坐的一个妇女眼角堆着笑意道。

“哪点骗了嘛,说给钱就给他钱!不是骗嘛!”春风吹散了笑趣,拂过流浪汉渐渐远去的乐滋滋的背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

后来,小男孩听大人们说起,才知道流浪汉不是本镇的,家人都不在了,平日靠捡渣渣(垃圾)度日;也会在别人酒宴后帮忙清理,充当廉价的劳力,人算勤快,手脚也还是麻利的,报酬往往就是残羹与香烟。

第二次见到流浪汉是在秋天,小男孩和方到山上主持完修缮庙堂的奶奶在路上遇到了流浪汉。

流浪汉凑近了老人,笑道:“给我五角钱嘛——买烟抽,五角钱……”流浪汉脸上堆起的满是褶子,只见他原本干瘦的身子越发单薄,竟有了几分佝偻,肩上的扁担却不见了踪影。

老人刚从庙堂里出来,微笑道:“我这儿没得五角,你去问哈其他人。”言罢,趋步叫着小男孩跟上。

流浪汉又紧跟上来:“五角,给我五角嘛……”

老人不搭不睬直至摆脱了流浪汉,对着小男孩说教道:“遇到这种憨包,就不要理睬他。”

“我有一块的零钱的嘛?”小男孩高兴的掏出兜里的一块钱,举到奶奶面前。

“你给他一块,他就会一直缠着你。这种憨包见得多咯。”老人不高兴地说。

“那就给五角……”小男孩小声说。

“不行!走!”奶奶生气的把小男孩的一块钱塞回克里,拉着他的手快步走开。

“为什么呢……”小男孩心里犯嘀咕。

“五角,给我五角嘛……给我五角嘛……”流浪汉断断续续的声音渐渐被丢在了身后。

再后来,听说流浪汉逢着谁都会开口要五角钱,捡渣渣成了一件不要紧的事,而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憨包”,却通常一边笑着赶紧走开。至于流浪汉如何会养成向人要钱的习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

………

除夕夜里,流浪汉第三次走入了小男孩的视线,那熟悉的身影在烟花迷雾里渐渐清晰。

“哎,老爷爷在外头很冷吧,也饿了吧?”小男孩想到。这会子大人们聊得正起劲,竟没有人发现小男孩偷偷兜了一些吃食,悄悄溜出了和暖的房屋。

“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小男孩拽了拽流浪汉的棉袄,小手举着吃的,笑盈盈的站在流浪汉跟前。此刻小男孩的心里没有以往两次的空虚,似乎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

烟花又起,五彩的光芒在流浪汉黑黢黢的眼仁里熠熠闪光……

也许,新年的春天里,小男孩会再见到流浪汉,还有那肩上捕着的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

(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除夕夜里的流浪汉”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与文章开头除夕夜流浪汉的出场相呼应。

B.小说写中年男人、围坐的人、围坐妇女都提到“笑”,这里的笑不同平常代表善意的笑,而是流浪汉被大人们拿来取乐,具有讽刺意味。

C.“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陡生”,厌恶正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的证明,厌恶的或许是神像下求佛庇佑的人。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流浪汉的形象,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2.小说写“小男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流浪汉的眼仁,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

 

1.B 2.“小男孩”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其所见所闻,使得人物更为真实;②运用对比手法,“小男孩”的单纯善良与成人的世故冷漠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③通过小男孩没有受到成人的世故冷漠的影响,展现出一种传统的美德,突显出一种温暖和希望。 3.①第一次的眼仁是“灰蒙蒙”的,呆滞的,所表露的是流浪汉对生活的忍耐与精神的麻木,第二次的眼仁是“黑黢黢”“闪光”的,是带有生气,流浪汉感受到来自小男孩的善意和温暖;②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引发读者的阅读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希望弱势群体能得到尊重,希望他们能重燃希望,自尊自强的生活下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本类题型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错误。小说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去塑造流浪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明确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文本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小男孩单纯可爱,面对弱势群体,男孩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他们充满着一种温情。小说写除夕夜小男孩见到流浪汉并给流浪汉送吃食,中间插叙“小男孩”第一次见流浪汉,“中年男人”的表面是善行实际是取乐,“小男孩”第二次见流浪汉“奶奶”的唾弃,求佛庇佑却无善行。小说以“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为线素,写小男孩见证人们对流浪汉的不同态度,使作品结构严谨,增强了真实性;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小男孩”对流浪汉遭遇关切、同情;“中年男人”的表面是善行,实际是取乐及“奶奶”的唾弃,求佛庇佑却无善行,“小男孩”的单纯善良与成人的世故冷漠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小男孩”是揭示作品主题的关键,由“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小男孩”没有受中年男人和一心拜佛的奶奶的行为影响,给予弱势群体应有的人格尊重和关爱,做出了继承优良传统美德的表率,用善举传递了温暖与希望。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欣赏能力。细节描写作用,一般从人物、主旨、内容、手法、效果等方面进行作答。对小说人物形象来说,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小说主题来看,需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确定小说主题分析其作用。 第一次的眼仁是“灰蒙蒙”的,呆滞的,是一种对流浪生活的忍耐与精神麻木的一种讽刺。第二次的眼仁是“黑黢黢”“闪光”的,由“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是在“小男孩”的善行之后,眼仁带有了生气,通过一种有生气的态度来感受到具体的善意和温暖情怀。两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从而深化文本的核心内容,使得文本的重新更为突出,更为深化,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展现出弱势群体,希望得到尊重,也让他们能够自尊自强的生活下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②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③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④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⑤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⑥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⑦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⑧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洪七只图一时痛快,不是侠,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也都不能算是侠。

D. 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没有“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 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强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相呼应,流露出对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自豪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它们与侠没有共同之处,也难以被我们接受。

B. 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 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 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意为“我把祭品献上,有牛又有羊,上苍保佑我们吧!各种典章我都效法文王,盼着早日平定四方”。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祭祀天地的仪式,这种仪式通过特定场合使群体具有了“规范”,也促进了“信仰”的教化。

后来诸如封禅仪式、春耕仪式、阅兵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开业仪式、拜师仪式等,有的得以传承,甚至有所发展,有的则改变某些形式,或者加以简化,还有些仪式则逐步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已成常态,甚至一些年轻人为了上班时有好心情也要先举行上班仪式。

对此不少人认为仪式能够带来正能量,鼓励自已;也有部分人认为仪式过于繁琐,实在没有必要;也有人觉得仪式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喧宾夺主了。

这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根据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某中学举行辩论赛,辩题为“网络匿名有助于/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请你以正方队员的身份,针对反方发言写一段辩论词。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语言准确。不少于70个字。

正方发言:

反方发言:网络匿名的危害在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保护。这容易滋生网络谣言,引发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影响公众议题的正常讨论,不利于网络文明建设。因此,网络匿名有害于公众议题的讨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植物能够感知音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植物体内有一块音乐区,能感知音乐,但并非任何一首曲目都能①_____。按法国植物学家兼音乐家斯特哈默的研究,音乐中每一乐章都应该对应植物体内蛋白质的某一个氨基酸分子,一首曲子实际就是一个蛋白质完整的氨基酸排列顺序。这样,植物听到这一曲目时,②_____,从而促进植物的生化作用及快速生长。音乐是一种有节奏的弹性机械波,能量在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一些化学效应和热效应。音乐对植物细胞产生刺激后,会促使细胞内养分受到声波振荡而分解,并让它们能在植物体内更有效地输送和吸收,这一切都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使它增产。当然,植物对音乐普遍不敏感,③_____,粮食产量也不会大增。

(选自《造物主的意识:文明的进化法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区域性  典雅  隔膜  张冠李戴

B.标志性  典雅  隔阂  南辕北辙

C.区域性  优雅  隔膜  南辕北辙

D.标志性  优雅  隔阂  张冠李戴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B.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C.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D.“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