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①(其一) 杜甫 有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①(其一)

杜甫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②,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注)①乾元二年(759)十一月,杜甫携家人一路簸荡,流落同谷,并和以血泪创作了这首诗歌。②狙,猕猴。狙公,养狙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通过诗人的自述,强调了作者的身份,既照应了题目,又抒发了孤苦无依之感。

B.第二句是对诗人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头发花白、蓬乱,表达了作者的客居飘零之苦。

C.第五六句既暗示了诗人音书不通的战乱之苦,也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

D.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大声哀号,并借助呼啸的北风渲染悲愁的情绪,感情极为悲惨凄楚。

2.有人说,颔联描述了诗人的逃难生活,请简要赏析。

 

1.C 2.①用白描的方法描述了诗人跟随喂猕猴的人拾取橡栗来充饥的场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窘迫。②用寒冷的天气和苍凉的暮色衬托了诗人的凄惨之境。③这两句诗强化了诗人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C项,错在“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不是特写了沦陷区人皮肉冻坏死的凄惨,是特写了诗人自己生活的凄惨。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赏析“颔联描述了诗人的逃难生活”。首先颔联表达的意思是“我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诗人用了白描的方法,描述了诗人跟随养猴人拾取橡栗来充饥的场面,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饥寒交迫的窘境;“天寒日暮山谷里”,是借景抒情,用寒冷的天气和苍凉的暮色衬托了诗人的凄惨。这两句诗强化了诗人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承元者,成德军节度使承宗弟也。有沉谋。年十六,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承宗死,未发丧,大将谋取帅它姓。参谋崔燧与诸校计,以祖母凉国夫人李命承元嗣。承元泣且拜,不受,诸将固请,承元曰:“上使中贵人监军,盍先请?”监军至,又如命,乃谢曰:“诸君不忘王氏以及孺子,苟有令,其从我乎?”众曰:“惟所命。”乃视事牙阖之偏,约左右不得称留后①,事一关参佐,密表请帅于朝。穆宗诏起居舍人柏耆宣慰。授承元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使。将往义成,北镇以两河故事胁诱,欲其留成德,承元不纳,诸将皆悔。耆至,士哭于军,承元令曰:“诸君不欲我去,意固善。虽然,格天子诏,我获罪奈何?前李师道有诏赦死,欲举族西,诸将止弗遣,他日乃共杀之。今君等幸置我,无与师道比。”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承元去镇,左右裒器币自随,承元使空褚毋留。入朝,昆弟拜刺史者四人,位于朝者四十人。祖母入见,帝命中宫礼赉异等。徙承元鄜坊丹延节度。

俄徙凤翔。凤翔右袤泾原,地平少岩险,吐蕃数入盗。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府郛左百贾州聚,异时为虏剽夺,至燎烽相警,承元版堞缭之,人乃告安。以劳封岐国公。太和初,祖母丧,诏曰:“武俊②当横流时,拯定奔溃,功在史官。今李不幸,赠恤宜加厚。”且给仪仗以葬。五年,徙节平卢、淄青。始,盐禁未尝行两河,承元请归有司,由是兖、郓诸镇皆奉法。承元资仁裕,所至爱利。卒,年三十三,赠司徒。

(节选自《新唐书·王承元传》)

(注)①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②武俊,王承元祖父,曾任成德军节度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B.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C.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D.乃遍拜诸将/诸将语塞承元/即出家/赀尽赐之/斩不从命者/十辈军乃定/于是谏议大夫郑覃宣慰/赐其军钱百万缗/赦囚徒/问孤独废疾/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近臣,随从”等意思。文中指随从。

B.昆弟,同伯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文中指兄和弟。

C.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亦泛指官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元少年老成,颇有远见。年轻时便力主讨伐逆贼,效忠朝廷,并且在兄长死后一直拒绝诸将的拥戴,直至朝廷任命后才接受。

B.王承元注重大局,处事果断。得到朝廷的异地任命后,部将不想让他离开,他非常理智,以李师道为鉴,坚决离开本军去上任。

C.王承元文武兼备,政绩卓著。在凤翔任职期间,修筑防御工事,派兵据守,有效阻止了吐蕃的扰乱,让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D.王承元宽厚仁惠,关爱百姓。所到之处能给百姓带来恩惠;两河之地没有实行私盐禁令,他请求使之得以实行,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劝承宗亟引兵共讨叛贼李师道,承宗少之,不用,然军中往往指目之。

⑵承元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诏号临汧城。

5.王承元为什么不听诸将的挽留,离开成德前往义成上任?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给人视觉上的印象,表现“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纹是沧桑的,皱纹也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C.“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说的是劳动者母亲,但后文“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伟大的疲倦”的“肩荷”者也应该是在田野劳动的母亲。

D.“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稻束”像支撑民族、生命繁衍生息的母亲,伟大而又沉默,在最辉煌最丰盈的秋日也只是“低首沉思”。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了一幅秋天静穆的画面,不单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等来展示更本质、更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B.“金黄”修饰“稻束”,“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意味着收获;并不是为了给“稻束”意象增添高贵的美感。

C.“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乐和满足,却写了引人思考的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历史”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眼前具体可感的形象。

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静默。静默。”?请结合有关诗句简析。

4.诗歌的题目为什么命名为“金黄的稻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不久,《现代汉语词典》推出APP版本的消息引发了关注。相比于其他纸质图书,辞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显得更为迫切。

辞书的“互联网基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网络阅读,人们常常有“碎片化”的忧虑,而辞书恰是由众多“碎片化”的条目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们“碎片化”检索使用的。因为有了数字化,因为有了互联网,辞书检索变得非常简便。

今天,辞书的修订更新也变得更容易。重要的辞书,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解释古语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修订。对于一部纸质辞书来说,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如此漫长的等待,到新版问世时,当初的新知有的已变作旧闻了。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

通过搜索引擎勾连起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部辞书。虽然丰富无比,但也内容庞杂。即使是查询网络百科,由于“开放编纂”,也会让你遇到真伪莫辨的难题。当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得到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让你觉得还不如去查检一部权威、精当的纸质辞书。

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条目集纳到一起,无异于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描述。在一个知识领域内,如何提炼、筛选词条,如何编排,如何释义,需要具备这个专业领域的素养,也离不开辞书编纂的学问。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当编者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是“分别部居”,便于查阅,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杜羽的《激活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材料二:

数字化工具书虽然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习者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是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电子工具书“输出屏幕的幅面尺寸有限,一次查询的信息量有限,且其微观结构太简单,无法与纸质词典相比”,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泥沙俱下,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想要获取的信息上。同时,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书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的《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三

如何使用词典,在一些地方中小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给学生带来不少“后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书的重要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互补而不是互斥,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在不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时,教师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查找信息的方法,熟悉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信源。相对而言,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能更快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还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词典依然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中,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的《善用工具书应成学生自觉习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

B.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不便于查阅,却揭示了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C.材料二介绍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是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

D.材料三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却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要的辞书,大多需要不断地修订。过去的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往往显得非常漫长。

B.电子英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单词,但也容易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C.实际上,纸质工具书虽有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但也有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D.只要从小勤用、善用工具书,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就能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现在,带着互联网‘碎片化’基因的辞书,有了互联网这块丰沃的土壤,理应长得更好、长得更快。”

B.“中小学生个人自控能力较弱,若使用电子工具书过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导致其视力迅速下降。”

C.“电子工具书带有内容繁杂的广告和链接,易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分散其精力,使其浪费不必要的精力。”

D.“如今,网上各种搜索引擎为查阅资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导致一些人对纸质工具书渐渐疏远。”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针对纸质工具书的优势,我们目前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让学生善用纸质工具书?请结合材料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不久,微博热搜上,冲出了一个热门话题“假如醒来发现自己在高三”,收获了7.3万条点赞和2.9万条评论。其中,“珍惜每一刻,好好努力一次”的留言,获得高赞。还有不少人留言:“假如能够回到高三的那一年,要做自己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还有位网友留言:“上学没受的苦,生活都一点一点还给我了。”在这一个个字的背后,很多人读到了辛酸。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市民精神生活和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我们要树立“枣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参与到投身创建活动中去。我们要共同维护我市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扶贫帮困、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