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长联,完成各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

阅读下面的长联,完成各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根据提示填写相关的作家、作品等内容。(任选三个小题)

(1)杜少陵即,他的“五言绝唱”是《_____》。

(2)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关情”中的“两字”出自作品《____》,这两个字是_____

(3)“前不见古人”出自的作品《_____》。

(4)“此中有真意”出自的作品《_____》。

2.长联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显著特点,请分条概括出来。

 

1. 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楼记》 忧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陶渊明《饮酒》 2.(1)运用问答手法,形式独特。写出了洞庭湖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 (2)大量引文用典,内涵丰富。借典故、名句、传说描情绘景,抚今追昔,尽情抒怀。 (3)使用排比修辞,效果明显。上下联用了两组排比句,层次清楚,表现力强,揭示了岳阳楼著名和雄伟奇特的原因。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作家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对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好这类题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本题,任选三个,填对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对联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句式、修辞、用典等角度赏析。 本题,由“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请看”可知,运用问答手法,形式独特;“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俱兴”等都是用典,丰富了对联的内涵;“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使用排比修辞,表现力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B.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C.危言耸听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D.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C.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李贺的《野歌》诗,完成各题。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注:李贺(790~816),808年遭谗落第回到家乡,同年秋天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此诗写于落第回乡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诗看,诗人虽然生活贫穷,衣食无着,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B.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

C.鲰生说我曰  鲰:浅陋 D.籍吏民,封府库 籍:户籍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下列对选段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无伤告密是项羽和刘邦产生矛盾的导火索。项羽的谋士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刘邦有野心,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刘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而张良却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第二天向项羽道歉。由此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C.鸿门宴一开始就剑拔弩张,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其对刘邦

非常不满,他设宴招待刘邦是想搞好关系。后范增命项庄舞剑,气氛则更为紧张。

D.选段在矛盾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具体表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其中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宁静

郭军平

身处乡村,耳边既没有汽车的喧哗声,也没有城市楼房建筑的轰鸣声。乡村当然也有声音,但是这一点声音恰似来衬托乡村的宁静的,而不是给乡村带来热闹的。细听乡村的声音,是田间那一声又一声忽长忽短的蟋蟀的清鸣,是唤起儿时记忆的“知了,知了”的鸣叫,是隐藏于绿树草丛里的一声又一声的锦鸡的“咕咕”声或“嘎嘎”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用来形容乡村的声音是恰好不过的。有了宁静的意境,也就有了一幅淡泊的味道。是的,身处乡村,灵魂仿佛一下子清净了许多,那些功名利禄啊,那些争长论短啊,那些燥烦啊,一下子好似鬼魅一样跑的无影无踪。然而,当乡村从眼前消失的时候,那些鬼魅却又不知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占据你的心灵,啃噬着你的宁静和淡泊,以至于让你无法安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乡村的宁静看来是具有极大地调节心灵的作用。这也难怪那些古代的大儒大贤在著书立说之时,常常喜欢隐居于乡村。环境塑造心灵。乡村的宁静有利于内心的安静。倘若要解决一个冥思苦想而不得的问题,或者是在灵感无法到达自己身边的时候,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乡村。在这里,也许一切复杂的想不开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也许干涸的心灵之田也会遇到一股清清的艺术之泉的浇灌。乡村是无言的大书,是老子的大道归真、道法自然。宁静的乡村让你可以放下所有的恩怨、所有的负重,在宁静的乡村里你会变得目光清澈,心胸开阔。

身处宁静的乡村,也许我们就能很快走进那些古代田园诗人们的心灵,享受他们诗文里营造的意境,与他们一起欣赏斜阳,倾听天籁。而这一种美,远远不是城市里的人们在阳台上弄弄花盆,在鸟笼里养养鸟儿的享受。走到乡村,方才感到这是一块纯天然的自然风景,这里的树木高大无比,直逼苍穹,也许在它们的生命精神里,有着一种野性的光芒。这里吹来的是带着乡间泥土气息的、带着花木香气的风,而不是城市里高速运转的电风扇吹出来的阵阵热风。

要说乡村里的宁静,也许是更多的树木带来的,更多的繁茂的庄稼林带来的。远看,乡村是被树木包围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是的,走近乡村,田野里是长势喜人的高过人头的包谷林,或者是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蔓,就是村头村尾也是高大的杨槐类的树木,浓荫遮蔽。难怪乡村这样宁静,恐怕都是草木们把所有的噪音都吸收了,只剩下了一片悦耳的鸟鸣与蝉唱。相比之下,可惜城市没有这样的荣光。城市有的是树木,但僵硬的路面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城市的树木显得无能为力,爱莫能助。

有水环绕的乡村更宁静,水的哗哗流动声,不仅驱散了人们一天的疲劳,而且给你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古代田园诗里的意境是能够体会到的,无论是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或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的描绘甚或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可以寻觅得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倘若真遇到了乡村里的绵绵细雨,看着那燕子翻飞、子规啼鸣,你才会真的感觉到宁静的乡村真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歌,在这样美妙的画境里,你真会陶醉了,不愿走出画面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开头以动写静,通过描写蟋蟀的清鸣,知了的鸣叫,锦鸡的声音来衬托乡村的宁静,与写城市的声音不同,作者对乡村的声音充满了喜爱之情。

B.作者热情赞扬了乡村里的树木,认为它们高大无比,与繁茂的庄稼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乡村宁静的美。

C.环境塑造心灵,宁静的乡村能够调节心灵,让人淡泊名利,沉浸学问,一定能做出不凡的成就。这就是古代大儒大贤喜欢隐居乡村的原因。

D.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这些名句显然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境界,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假若去掉,文章的整体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

2.阅读全文,说说宁静的乡村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或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请概括其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