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客还滇南·东崖夜月 杨升庵 月上东崖祗树林,江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客还滇南·东崖夜月

杨升庵

月上东崖祗树林,江光晃漾翠微岑。

仙宫涌出青铜镜,禅观镕成紫磨金。

香梵恒依莲漏演,清吟直待筵钟沉。

吹箫有客停舟望,去国怀乡万里心。

注:①东崖:即东岩,在泸州澄溪口长江对岸。②岑(cén):崖岸。③紫磨金:上品黄金。④香梵:即梵香,指敬佛所用之香。⑤莲漏:即莲花漏,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月亮升起在东崖之上,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光芒,山光水色青翠缥缈,美不胜收。

B.颔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仙宫”,“青铜镜”“紫磨金”用了借代手法,以此来衬托月夜的宁静。

C.尾联写送别时的情景,听到箫声,客人停舟回望,依依不舍,“去国怀乡万里心”流露了思念之情。

D.诗歌前六句侧重于描写景物,景物的画面感较强;最后两句侧重于抒发情怀,表达离别时的感伤。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1.B 2.颈联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环境烘托氛围的手法,以声衬静视听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环境的静,自然引出下文萧声的凄美动心;同时借助“香梵”“莲漏” “莲漏” “沉钟”等意象,营造一种离别时的凝重沉痛氛围,与首联、颔联的山光水色的美好怡人形成鲜明对照,以乐写哀,为尾联抒发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之情作铺垫,表达了主客二人离别时的无限感伤与深切的思念。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青铜镜”用了借代手法表述错误。“青铜镜”应该指水面,运用的是比喻修辞。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先指出手法,然后再分析手法,描述画面,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和情感。 本题中,要求赏析诗歌颈联的妙处。首先要理解字面含义:本诗颈联“香梵恒依莲漏演,清吟直待筵钟沉”一句,大意是“梵香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燃尽消逝,清美的吟哦吟诵声一直持续到讲经筵结束的钟声慢慢沉静下去”,内容上表现环境的静寂清幽。从手法的角度考虑:“香梵恒依莲漏演”,侧重视觉所见的动态画面景,“清吟直待筵钟沉”突出听觉,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夜已深沉寂寂无声。诗人抓住了“焚香袅袅” “莲漏计时” “吟哦伴随着钟声沉寂”等典型意象和画面,描写了一幅主客分别时,默默无语,空气凝重的离别场景。最后分析效果和情感:视听、动静相结合突出环境的静寂凝重,表现难舍难分的情感,为尾联写勾魂摄魄的萧声以及抒发去国怀乡的悲伤作铺垫,颇具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①吹帽:语出“孟嘉落帽”,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②倩: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年事已高的诗人面对悲凉的秋色,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宽慰自己。

B.颔联写诗人惭愧自己头发稀落,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帽子扶正。

C.颈联写水流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奔泻,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气势宏大。

D.尾联写明年再相聚时,不知谁还健在,不如细细看看茱萸与友人一醉方休。

2.下列诗句与本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古时重阳节有登高佩带茱萸的习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写到了“茱萸”。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抒发情感的异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③散丝:雨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 沉重。

B.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C.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D.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本诗与《书愤》同写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之美称。③草:指草书。④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⑤陆机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化用此句。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全诗以“愤”贯穿始终,前两联写早年的抗敌抱负,后两联感叹暮年壮志难酬,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悲愤。

B.《书愤》最后两句以诸葛亮自况,立志北伐,死而后已,表现出诗人历经艰难却矢志不渝,心存悲愤却并不消极的爱国热情。

C.《临》开篇两句以比喻和问句,流露出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叹,隐约体现了诗人长期宦海沉浮、壮志未酬的郁悒情怀。

D.《临》中间四句笔锋一转,通过描写春雨过后叫卖杏花的情景及写字、品茶的雅趣,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恬淡自适的心境。

2.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①纤离:骏马名。②鼍,亦称扬子鳄,爬行动物。皮可以蒙鼓。③駃騠:骏马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      过:错误

②获楚、魏之师,地千里        举:攻占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占、侵吞

④垂明月之珠,太阿之剑       服:服饰,饰品

⑤而陛下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⑥是以太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拒绝

⑦此所谓“借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给予,送给

⑧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    宝:珍视

A.①⑧ B.②⑦ C.③⑥ D.④⑤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穆公用之     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B.孝公用商鞅法       使天下士退而不敢西向

C.此四君者,皆客之功       今逐客资敌国

D.江南金锡不用      非秦者去,客者逐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废黜穰侯,追赶华阳君,加强王室的权力,杜绝了以公肥私现象

B.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从这些情形去看,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C.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无非是为了取乐于当前,满足观赏的需要罢了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现在就是放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

B.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C.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

D.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人秦、与诸侯结怨的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②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秦王看了李斯这篇《谏逐客书》后,“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请从所持立场、文章内容、语言运用、论证方法等角度各选一点分条简述李斯这篇文章能够令秦王接受的原因。

根据要求,完成各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B.朱家、郭【解析】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谪:降职。苏轼因乌台诗案,在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辙并称“三苏”。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C.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