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幅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虽然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但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着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也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什丛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整个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入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开始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郦波《评“千古第一家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就是家庭或是家族中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关于言行举止、修身处事、建功立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B.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是古代最早的家训内容。
C.“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稳稍之艰难”是后世诸多帝王家的名训,教育后世君王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
D.孔子和孔鲤关于“不学诗无以言”的对话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有中的典范之一。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教育的主流形式和教育的内容论述了家训一跃成为社会教有的主流的两种表现。
B.文章用孔子周公等人的家训事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浅显易懂。
C.文章通过对比论证,推理出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D.文章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突出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的教育内容较狭窄,这些内容中的精华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B.家庭教育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父母才是人生第一重要的老师。
C.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在家庭生活,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
D.虽然秦汉以后有大量的家训文本文献出现,但“家训”正式得名是从《颜氏家训》开始。
作文
由于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关系,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有人认为:西方人属于直线思维,注重理性、逻辑和实证。中国人属于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崇尚感悟。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引来不少争辩。
根据上述材料,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⑵不要写成诗歌。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释: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徐以成文 徐:缓缓。 B.乘高而望之 乘:凭借。
C.而不克以为泉 克:能够。 D.白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C.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D.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2)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趵突泉记
(清)怀应聘
①趵突泉者,在山东济南郊外,为天下奇观。其游而见之者,无不咄咄称异。余心向往久矣,而未得亲观其胜。
②甲子岁,余适齐鲁间,大中丞徐暾庵招余饮,即偕游趵突泉。泉有三穴,中间相去不数十步,其水自三穴中涌出,各高二三尺。怒起跃突,如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喷珠飞沫,又如冰雪错杂,自相斗击。呜呼!水之劲挺一至此哉!
③夫水,柔物也。方之则方,圆之则圆;挹之则盈掬,挥之则散落;环之则为池沼,决之则为川流。狎弄挠拢,无不如意。即深如长江,险如黄河,为人患害者,莫有加焉。然不过因风鼓浪,触石生涛,挟鱼龙诸怪物以自雄耳。假使无风石之险,无鱼龙诸怪物以助其势,其为平流直泻者,与众水无异也。曾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如趵突泉者哉?呜呼!世有戴天履地,目视日月,耳辨声音,手持足行,生而命为人者,无不有心、有性、有情、有识,其为浩然之气,更当何如?而一遇君国大故,濡忍不决,生死一迫,随即披靡,逐波顺流,往而不返,曾不若兹泉之介然自立,足以厉廉耻而砥节行也,岂不哀哉!呜呼!同一水耳,谁实使之然邪?岂润下之名水不乐居,故以至柔之质而发为至刚之概,以自见其奇邪?抑水亦有不平于中而怒气迸发,排空直上,势不可遏,如荆卿悲歌,渐离击筑,壮士发冲冠时邪?泉之上有吕祖阁,亭中题咏属对,后先唱和者不一人。余今与暾庵相对,不能无感于兹泉矣,故记之。
1.全文围绕着一对矛盾展开,它们是“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
2.趵突泉“独起卓立,首耸发竖,若与山峰竞其高下”的力量来自:(用自己的话概括)①_______②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的“岂不哀哉?”“哀”指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以山水抒怀抱”是我国古代游记的一大传统。请结合上文对此进行简述。
5.这篇文章论述具有雄辩性,读来气势恢宏。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
江城子
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
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1.小序中的“长短句”即为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梦中了了醉中醒”似反常理,却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态度。
B.“只渊明,是前生”指作者解甲归田,与陶渊明产生了共鸣。
C.下阕几句写景句,景中寓情,照应了当年陶渊明的《斜川诗》。
D.结句“吾老矣,寄馀龄”抒发了作者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概。
3.(小题3)联系苏轼的生平和个性,请对文本划线句进行赏析。
默写名句。
⑴人不堪其忧, 。 (《论语》)
⑵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 ( 晏殊《蝶恋花》)
⑷ ,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登快阁》)
⑸回看射雕处, 。 (王维《观猎》)
⑹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⑺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⑻日中则移, 。(《战国策·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