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五一”期间,重庆杨家坪步行街,图书论斤卖。一搭建的流动书店内全场图书每斤售价为18元人民币,吸引不少市民选购。购书现场很热闹,选购者踊跃,书籍种类繁多,包括时下的畅销书、中外名著等,还有不少装帧精美的精品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图书当萝卜白菜卖,是不尊重知识文化;有人认为有买有读,才能体现书的文化价值,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人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冲淡人们对电子读物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手机依赖症。
读了以上材料,你更认可哪种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30个字(含标点符号),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
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所谓的“消费主义”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地震发生的时候,若正在用燃气生火,①_____,然后迅速躲避。②_____,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若是在户外,③_____,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如今的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有人因为有太多的自由选择而__________。在互联网的56k时代甚至更早,那时的网络红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字__________。当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的图文时代,这时的网络红人__________,网络女性占尽优势。此后因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追捧的络红人,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多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 ),从而拥有某个固定的粉丝群。
借网络推手而成名的网络红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__________去策划,一般选择在某个大众关注度很高的场合通过某些举动刻意彰显该网络红人,给大众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然后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推动,在全国的各个人气论坛发帖讨论,造成一种热闹的假象,从而引起更多的网民关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鱼得水 立身处世 绚丽多彩 苦思冥想
B.左右逢源 安身立命 五彩缤纷 苦思冥想
C.如鱼得水 安身立命 绚丽多彩 费尽心思
D.左右逢源 立身处世 五彩缤纷 费尽心思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领域中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B.这些领域中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C.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D.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在艺术上的独特品味不同于主流,所以积累的人气也不错
B.由于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所以能逐渐积累不错的人气
C.由于逐渐积累了不错的人气,所以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品味
D.由于积累的人气也不错,所以在艺术上具有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望岳》中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 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 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