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同学们,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远不会停息,追寻意义是人类自身的价值所在。我希望你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境遇是好是坏,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其实人生的意义并没有那么的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你的存在,让你周围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为你的出现让周围的人苦不堪言。生而平凡,可以让家人更好;小有所成,可以让团队更好;身居要职,可以让国家和社会更好。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毕业典礼致辞

以上是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致辞的片段,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则呢?请阐述你的态度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经历追寻,才懂珍惜 读了两位校长的致辞,令我受益匪浅。清华大学校长警示我们要对人生意义有所思考,只有不断的追寻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似乎总在朝着一个方向奔跑着,追寻前方的目标。倘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那得来不易的欣喜与满足,也许我们永远也学不会珍惜。 海伦一生都在追寻光明,“光明”这个词对于一般人而言太过寻常,但在海伦的心中光明的意义重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那个幻想着有一天能看见光明的女孩海伦,向我们诠释了何为“珍惜”。海伦在书中写到的,对于光明的珍惜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因为海伦经历的追寻也是你我不曾经历的。 每每捧读仓央嘉措的《问佛》,总使我感喟万端。那些对于我们都太过寻常的东西,似乎是我们应当珍惜的事物。可正因为没有追寻,我们才学不会珍惜。对于父母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我们总是置若罔闻,对于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总也学不会珍惜。 南唐后主李煜的皇位是他的父辈传下来给予他的,这在常人眼中的至高地位在李煜眼中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于是他终日饮酒作乐,沉醉于靡靡之音,忘乎于歌姬之间。没有经历过追寻的皇位,南唐后主怎知珍惜?错杀忠臣,听信谗言,视国家事务为儿戏,最终导致国破山河不复,每每捧读李煜的《虞美人》之时,总是叹惋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然而命运齿轮轧下的痕迹是这般深邃,奈何天生于帝王将相之家,功名自不用苦苦追寻,只是纵观古今,只有靠双手打天下的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想必这是因为他们懂得来之不易的东西要珍惜吧。 蝶恋花,蝴蝶在凛冽的狂风中,依然奋力飞向花的身边,它珍惜在花身边的一分一秒,因为它追寻过,它懂得珍惜;沙漠上的旅人视水为圣泉,他们珍惜每一滴水,因为它曾苦苦追寻过,他懂得珍惜,老一辈们将如今太平的日子比作金豆子,认真地过每一天,因为他们经历了战争年代,他们曾苦苦追寻过,他们懂得珍惜。 只有经历了追寻,我们才懂得珍惜。只有经历了“尽日寻春不见春”,才能拥有“春在枝头已十分”的珍惜;有经历了“车如流水马如龙”般的追寻,才能拥有“花月正春风”般的珍惜。如“料峭春风吹酒醒”后的追寻,才有“山头斜照却相迎”的珍惜。 【解析】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两位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的致辞片段中,选取一则行文,“更喜欢”提示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并须交代清楚更喜欢的理由。首先要明确几则致辞片段的关键点,第一则的关键点是“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第二则强调不同境遇可以有不同的作为。关键是如何围绕这些立意进行思考,比如“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那么何为“追寻意义”?为什么“永远不要放弃”?如何做到?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更喜欢”的理由。 参考立意: 1、永远不要放弃追寻意义的努力,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2、生命不息,追寻不止 3、不同境遇可以有不同的作为 素材积累: 1、青年人要以长远的远光却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意义和目标紧密相关,对意义的追寻,不能仅仅从自身需求和功利目标出发,而是要回应社会对我们的期盼,做有长远价值的事情。对意义的认识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2、现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桑日县副县长的闫隆伟,为同学们今后的选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关键。时刻的抉择,改变人生方向,轨迹路径的坚守,彰显人生品格,他讲述了自己踏进雪域边陲,踏入祖国最需要的西部边陲的丰富历程,表示要做到成才报国,追求的路并不是平坦的,如果没有深刻的觉悟,拿不出刚毅的意志力,下不了艰苦卓绝的功夫,做不好脚踏实地的准备,就不可能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目标。 3、民族英雄林则徐运丹蕴壮志不惧疾苦,念家国天下挽救危亡,他焚鸦片,垦良田,探真理,不畏难。他于末世清朝中坚定为国为民的信念,向古之先贤学习,秉持初心,守住了乱世沉浮中不屈的世子之心,保住了那残存的宦海清流,最终成为代代相传的“林公”,在青史中刻下了自己的篇章。 层次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本文围绕“倘若没有追寻的过程,也许我们永远也学不会珍惜”这一中心,然后举李煜、海伦、仓央嘉措的事例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可以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就材料“跟帖”,写出你的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60个字。

有微信公号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称:乡音无改鬓毛衰(shuai)”“一骑 (qí)红尘妃子笑(注:在诗中本读cuī在诗中本读……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____。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____。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____。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制作设计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       ,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       ,但(     )。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春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       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       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

B.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制作设计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

C.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

D.并不是一盘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点心,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共鸣  两面性  源源不断  吸取

B.共鸣  片面性  连绵不断  汲取

C.共振  片面性  源源不断  汲取

D.共振  两面性  连绵不断  吸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也得以用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B.我们也大大加深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得到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

C.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D.这些认识也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作者以“ 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南徙时的壮观场  面,认为大鹏虽能飞上万里高空,仍然有所依托。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的无计可施,来反衬行人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岳阳楼记》中,作者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会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伤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岑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旱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溪闻夜钟。

(注)①岑参中进士后仅得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低职,颇不得意,此诗作手回草堂度假之时。②衡门:即“横木为门”,喻指草堂。③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裘仲。④野碓:山闾用水力舂米的水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两句写远景,轰然的雷声从太白山滚滚而来,滂沱大雨笼罩了大部分山峰,起笔突兀,气势夺人。

B.第三、四句景物渐次而近,雷雨正向草堂汹涌而来,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

C.第五、六句由写景,转入议论,写出了新的境界,是此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引出了下文的深深感慨。

D.从“幸有数亩田”到“野碓无人舂”,夹叙夹议,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

2.有人评价最后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