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和百姓处在艰难困苦之中而深感忧愁悲伤的情感,为后面抒发小人当道、君主不分贤愚忠奸奠定了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闾丘处士①
李 白
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
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
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
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
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
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②。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57年出浔阳狱后。闾丘处士,李白友人,复姓闾丘,名不详,曾为宿松县令。②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称友人为“贤人”,而且还“有素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
B.三、四两句以动写静,借竹、月、荷、池营造了清幽、闲适的环境氛围。
C.五至八句写闲时读书饮酒之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归隐生活的情趣。
D.全诗语言清新质朴,一-改作者平时豪放飘逸的风格,颇有陶渊明之诗风。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少好武,遂为将帅。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平景之勋,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王僧辩禁之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琳亦疑祸,令长史陆纳率部曲前赴湘州,身径上江陵。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及军人并哭对使者,莫肯受命。梁元遣王僧辩讨纳,纳等败走长沙。是时湘州未平,江陵公私恐惧,人有异图。纳启申琳罪,请复本位,永为奴婢。梁元乃锁琳送长沙。时纳兵出方战,会琳至,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乃降。
梁元性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后为魏围逼,乃征琳赴援。琳师次长沙,知魏平江陵,已立梁王察,乃为梁元举哀,三军缟素。陈霸先既杀王僧辩,以侍中司空征,琳不从命,将图义举。陈霸先遣将侯安都、周文育等诛琳,逆战于沌口,琳执钺而麾之,禽安都、文育。
及陈霸先即位,琳乃辅庄次于濡须口。陈遣安州刺史吴明彻江中夜上,将袭湓城。琳大破之,琳兵因东下,侯填拒之。时西南风忽至,琳谓得天道,将直取扬州。比及兵交,西南风翻为填用。琳兵放火燧以掷船者,皆反烧其船,为陈军所杀殆尽。及军败,琳寻与庄同降邺都。孝昭赐琳玺书,令镇寿阳,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
会陈将吴明彻来寇,帝敕领军将军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为经略。琳谓破胡曰:“吴兵甚锐,宜长策制之,慎勿轻斗。”破胡不从,遂战,军大败,琳单马突围,仅而获免。还至彭城,帝令便赴寿阳。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琳少任将帅,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及败,为陈军所执,其下将领多琳故吏,争来致请,并相资给。明彻由此忌之,恐其为变,杀之。时田夫野老,莫不为之獻欷。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B.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C.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D.陈将吴明彻进兵围之/堰淝水灌城/昼夜攻击/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
B.建业,六朝古都南京的古名称,一说取“建立帝王之大业”之意,另一说取“建功立业”之意,其还有“建康”“金陵”“汴梁”等名称。
C.缟素,白色的丧服。古时丧服一般根据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五个等级,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合称五服。
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因文书易破损,故书于竹简木牍,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琳骁勇善战,战功显赫。平定侯景之乱时,功勋显著,和杜龛俱列第一;陈霸先派遣侯安都、周文育等前来讨伐,王琳在沌口亲自迎战,大获全胜。
B.王琳善待下属,情深义重。所获赏赐,全部散给部下,因此深受部下拥戴,后因疑祸,其以身犯险,直赴江陵,部下陆纳为解救王琳而最终成为奴婢。
C.王琳忠心耿耿.披肝沥胆。虽曾为梁元帝所猜忌,但当梁元帝被魏围困时,依然率军前往援救,而得知梁元帝遇害后,全军穿丧服,为其举行哀悼活动。
D.王琳长于观察,见识不凡。陈朝将领吴明彻来侵犯秦州时,王琳敏锐地发觉到其军队锐气正盛,不宜立即轻易与之争斗,而应避其锋芒,从长计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琳果劲绝人,又能倾身下士,所得赏物,不以入家。
(2)琳少任将帅,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常含有贬义。小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突显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B.“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写出环境的极冷,引出下文“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为,与后文狂风扫雪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为结局作铺垫。
C.“有人叹气,有人抱怨,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这些叙述表现出车上的人们除了“大兵”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
D.小说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他所有的保暖衣物、用冻不透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这些情节,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2.这篇小说为了突出“大兵”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有哪些对比。
3.小说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虛拟现实(VR)技术,简单说即是让人进入一个虛拟环境并在其中得到近乎真实的感受。这套富有沉浸感并能进行交互的仿真系统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全面支持,方可完美呈现出“虚拟现实”。
拍摄VR视频与其他视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需要360度全方位拍摄,这样才能让用户无论是抬头、低头还是回头,看到的都是统一.连贯的场景。为此,全景拍摄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内部集成了6个摄像头的GoProOmniVR,拥有8个同步球形相机的NokiaOZO不单满足于视听效果,VR技术开始向强化感官体验渗透,开发出触达味觉、触觉、嗅觉甚至痛感的全方位沉浸式VR。这类VR需要借助更多的传感器和芯片来实现,如VR智能衣通过分布全身的震动马达增加触觉体验,玩家能“感受到音乐的震动,身体的刺激”;芳香扩散器会让用户闻到食物的味道;手柄、游戏手套或体感衣中内置弹性热电芯片,可以让用户感知到冷、热和疼痛,真正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
未来,深度感知技术会让VR的体验越来越真实。届时,分辨出虛拟现实和真实的现实,恐怕需要花上点时间了。
(摘编自人民8报《虚拟现实,亦幻亦真》)
材料二
从高大上的黑科技,到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已经与不同行业融合,在工业制造、文化、健康、商贸等领域发光发热。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有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虚拟现实技术跨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虚拟现实产业的飞跃,也离不开技术融合的美美与共。即将迎来商用的5G为提升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业内人士指出,5G的特性与虚拟现实的结合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虚拟现实想要真正落地,也需要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实时的接入,这也依赖于更高性能的5G网络。AI(人工智能)与VR的融合,同样为虚拟现实开拓了生存空间。美国的研究人员预测,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将在医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重塑未来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方式。更重要的是,虚拟现实只有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才能化虚为实。马云表示,离开实体经济的虛拟现实技术没有未来。不论虚拟现实等技术再流行、资本再青睞,如果不能推进实体业转型升级,不能支持可持续和绿色的发展,这样的技术会变得毫无意义。
(摘编自东方头条《赋能创新,虚拟现实迎发展》)
材料三:
在过去的一年里,“VR"一词在多个产品类别中的使用已经达到了不同的程度。在很短的时间内,VR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消费电子、零售和媒体娱乐。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最新发布的全球VR市场报告预测,到2022年底,全球VR技术市场将超过60亿美元。
尽管如此,VR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人员正目睹着新挑战的出现,这让大量用户感到不安。目前,阻碍全球VR市场增长的最大挑战是价格难以承受。全球VR市场中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化,为大量采用VR创造了较高的价格点。即使这些公司克服了价格因素,它们中的大多数也难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内容。此外,消费者对移动VR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安全隐患正成为一个关键的限制。由于VR设备在高数据传输方面的有效工作,对统一5G频谱蜂窝网络的需求得到了关注。不幸的是,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以及全球范围内缺乏这种一致性,限制了它的广泛采用。
(摘编自新浪网《全球VR市场报告预测:到2022年VR市场的价值将超过60亿美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VR技术产品已经与不同行业融合,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提高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B.VR技术已经突破了视听限制,想要有全面的感官体验,可以通过在手柄、游戏手套或体感衣中内置弹性热电芯片来实现。
C.目前,全球VR技术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消费电子、零售和媒体娱乐等领域,到2022年底,预测会超过60亿美元。
D.拥有更高性能的5G网络的强大技术支撑,VR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实时的接人才能实现,虛拟现实才可能真正落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VR技术不仅要能满足全方位、统一、连贯的视觉需要,还要能满足味觉、触觉、嗅觉甚至痛感等全方位沉浸式感官体验的需要。
B.VR视频需要360度全方位拍摄,因此全景拍摄设备必不可少,设备内部至少要有6个摄像头才能完成这样的拍摄。
C.引用马云的话,意在强调VR技术必须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否则,即使再受热捧,也会失去价值而毫无意义。
D.VR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技术限制及应用推广”等诸多问题,不过它仍然是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3.VR要实现市场增长及产业的飞跃,需要应对哪些挑战?根据材料信息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
“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的“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当代美术叙事的主要创作方向。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C.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反思人与动物关系的思想基础。
D.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人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重要内容、精神指向、主旨几方面,较深入地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体现了“乡土美术”较强的生态观,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都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的主旨这一内容。
C.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说明尚扬的作品较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D.文章开篇总述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发生“生态转向”的概况,最后一段再次重申这一点并进行了补充阐释,形成首尾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这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B.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退出来,是一些艺术家为了遏制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做出的一种积极尝试。
C.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决定了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会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
D.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成为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学创作“乡土叙事”发展转变的重要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