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笔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缣帛、色彩,或是针黹、技法,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________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将女红针黹_______,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______的一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一脉相承   浓墨重彩

B.励精图治  耳目一新   一脉相承   淋漓尽致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薪火相传   浓墨重彩

D.励精图治  刮目相看   薪火相传   淋漓尽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或是针黹、缣帛,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B.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缣帛、色彩,还是针黹、技法,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或是针黹、缣帛,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而且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C.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可以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更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形容皇帝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行为和精神。第一处,句中是说“绣娘”的“工匠精神”,应使用“精益求精”,故排除BD。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多指人。句中用来形容“作品”,应使用“耳目一新”,故排除AD。 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句中,“女红针黹”是技艺,且前边的主语是“这些作品”,故用“薪火相传”更恰当,故排除AB。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淋漓尽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经常用于动补结构。句中形容“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着力美好的一笔,故用“浓墨重彩”更恰当,故排除BD。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处是“无论”与“或”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无论……还是”,据此排除AC; 语病二是“题材、缣帛、色彩”并列不当,因为“缣帛”与另外两个不同类,可将“缣帛”与后文的“技法”交换位置,据此排除B。 故选D。 3.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结合语境,上文都是在谈“刺绣作品”,因而此处应以“这些作品”为主语,据此排除CD; 再者,“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故语句应该按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且后文对应的是“将女红针黹”如何,所以“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应该放在后,据此可排除B。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第2段,在汤和棘的对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体现了鹏凭借旋风可以高飞,而鴳雀却对它加以嘲笑。面对二者的思想境界,庄子感喟道:“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水”“月”向客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卫灵公》中,弟子子贡问老师孔子是否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孔子以“恕”字回答,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①,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②,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释):①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②焉得,怎么找到。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该联体现了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B.颔联杜甫自谦之语,写诗已不再琢磨,全是随意付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

C.颈联呼应题目“江上值水如海势”,虽写江水,只是轻轻带过,借水槛浮槎写海势。

D.尾联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借陶谢之手,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2.尾联诗人借用陶谢典故,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修表。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表:即墓碑。阡:墓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B.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C.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D.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考,指欧阳修亡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汉代列候之妻称夫人,列候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

B.戌,地支的第十位,可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如文中“岁行在戌”中的“戌”是用作年份。

C.进士,为通过殿试者,头名为状元;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头名会元;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头名解元。

D.判官与推官,均为州郡长官的属官,前者掌管文书工作,后者掌管刑事;枢密,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至廉。一生清廉自守,乐于施舍,脱略俗念,不为物累,以致死后没有留下遗产。

B.欧阳修的母亲贤淑豁达。一生亦多经患难,能安贫贱,面对夫君先逝、儿子贬谪,她都能安然对待。

C.欧阳修的父亲奉亲至孝,为政至仁。文中两次“涕泣”,孝心如闻如见;两次“长叹”,宅心仁厚显然。

D.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刚毅坚强。文中叙述其由江南望族变为贫贱之家,为了凸显其高风亮节的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2)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  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意蕴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文章开头“她”眼中噙满的“泪水”和结尾模糊了双眼的“泪水”背后承载的感情是不同的。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英雄残缺的“三根手指”。这既是主人公英勇无畏精神的体现,也是在不同阶段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本来身份的重要特征。

C.小说第四部分的细节描写,展现出英雄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谨小慎微。也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有生活的艰难和困境,也是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弱者”。

D.全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开头写“她”被英雄事迹打动,充满崇敬,最后一段的回忆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

2.小说第三部分“女儿”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的叙事在线索设置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科幻电影来讲,杀青并不意味着能够松一口气,而是迎来了真正的生死挑战。因为后期制作往往更加复杂。《流浪地球》经历过两次超支,第一次是在地面部分拍摄完成后,已经没有太空戏份的拍摄资金。

第二次超支是特效制作部分,数字视效是中国电影被吐槽最多的领域之一。为了能够让观众满意,电影制作团队投入大量财力、人力。《流浪地球》在初剪时共有4000个视效镜头,最终留下来2200个左右,其中有50%是高难度的A级视效镜头。由四家国内视效公司在极限内完成了效果最好的工作,让人们得以见到这部电影如今的样貌。

“只要它能活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有信心继续投资中国的科幻电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国内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系统还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我们发现想去做一个东西的时候,中国制造能力非常强,但大量人才集中在工业级消费品上,没有人去做电影。你要想找到能做那个级别的道具的人几乎没有。我们所有道具都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如拍古装片,很容易做一个椅子、屏风,甚至搭一栋楼,但我们得换一个思路,不再是木工,必须去冲压、3D切割,才能做出各种金属的形态,必须拆解成一个个零件,拼装后才能构成场景。”本片导演郭帆说。

(摘自李行《<流浪地球>是怎么诞生的》,《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2月14日)

材料二:

今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有人说,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从冷门题材到热搜话题,“硬核科幻”的崛起,激发了更多人对未来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荣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未来感”这个关键词来解释科幻文学的繁荣。他认为,科幻发展的每一步,并不仅仅是因为科幻本身,更是因为整个时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科幻电影的壮丽航程,恰恰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的确,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秀;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中国在太空领域的里程碑式跨越,无疑是电影作品最有力、最深厚的时代背景。

人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地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每个人不仅仅是乘客。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如此一来,更多的“未来感”就会层出不穷,最终聚变成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

(摘自盛玉雷《寻找更多“未来感”》,《人民日报评论》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艺恩电影智库2019年)

材料四:

卡梅隆从小就是科幻迷。早在他出生以前的二十世纪40年代,科幻文学理念就已经非常成熟——未来世界科技怎样突破、宇宙怎样变化、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科幻文学都已有丰富的想象和描述。

卡梅隆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原作的想象力和剧本出色的改编。与《流浪地球》宣扬英雄主义不同的是,《阿丽塔》的女主人公阿丽塔,并不像超级英雄那样,把自己看作城市甚至全世界的救星。卡梅隆曾经与原著作者木城雪户讨论过阿丽塔。卡梅隆最初觉得阿丽塔像圣女贞德,但木城雪户说:“不,她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也是一个敞开内心的人。”《阿丽塔》原著漫画正是托罗推荐给卡梅隆的。《阿丽塔》的漫画原名“铳梦”,也有“枪梦”的意思,然而原著和电影里都没有出现枪。“那么枪在哪?阿丽塔,她就是枪,或者扣动扳机的那个人。”卡梅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关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声音,从而发现个人的力量与信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流浪地球》取得了成功,但是国内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系统还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B.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和“硬核科幻”的崛起。

C.二十世纪40年代,有关未来世界科技怎样突破、宇宙怎样变化、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等科幻文学理念已非常成熟。

D.材料三柱状图显示,我国上映的科幻电影的数量与票房增长极不匹配,电影数量增长滞后,而电影票房上升的幅度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两次超支以及高难度的后期特效制作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科幻电影的制作仍然是困难重重。

B.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科幻电影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反映。

C.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国家发展的现实感,人们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寻找和制造未来感。

D.材料四以《阿丽塔》为例,重在阐述卡梅隆关于科幻电影应表现“世界科技怎样突破,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的观点。

3.你认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