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下列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①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②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③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④。’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⑤,若无罪而就⑥死地。’对曰:‘然则⑦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⑧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1)”
王曰:“然,诚⑨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⑩,吾何爱⑪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⑫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⑬知之?王若隐⑭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⑮也,是乃仁术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2)是以君子远庖厨⑰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⑱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⑲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⑳,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㉑,而不见舆薪㉒。则王许之乎㉓?”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㉔,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㉕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㉖。《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4)王请度之!”
1.对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B.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牛比羊更值钱,所以要换上一只羊。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C.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
D.孟子用这则事例是担心自己说话不慎会惹怒宣王,所以从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谈起。
2.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邦: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解释下列词语。
⑦如:__________________ ⑧如会同:__________________
⑨小相: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舞雩:__________________
⑪与: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摄:__________________ ②师旅:__________________
③饥馑:__________________ ④比及:__________________
⑤方:__________________ ⑥方: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