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有相似之处,即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是我们应明白: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属于向内挖掘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庖丁的“解牛之道”:完全顺着牛的天然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损。故二者并不相同,但有相似之处,即顺应自然规律。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审美鉴赏与提升)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你是赞同“性善论”还是赞同“性恶论”呢?

 

查看答案

(语言建构与运用)孔子听了冉有、公西华言其志之后,没有发表意见,却私下向曾皙谈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孔子的这种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查看答案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中:          ②释:          ③批:         

④族:          ⑤怵:          ⑥微: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依乎天理,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本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描写了一个场面,以声音描写为主。写解牛时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B.庖丁先从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

C.庖丁再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十九年,其刃却如“新发于硎”。

D.文惠君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道理:只有改变环境,不随俗沉浮,解决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2.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