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CD 2.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诗人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尾联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城,表现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错在“早春季节”,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项,错在“陨落的荷花”,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项,错在“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故选CD。 2.本题考查的是综合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词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论世,从自己对诗人了解可知范成大是南宋名臣主张抗金,以抗金杀敌为毕生信念,但是一生不得志。其次要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从“官闲”“深斟杯酒纳山光”看出作者对仕途不如意的愁苦和对美好安闲恬静之景的眷恋和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划。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从汉朝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儿女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2)课内文言文《师说》中句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论语》读本中句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比及三年     比:比较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鼓瑟希       鼓:弹奏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南京

侯发山

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

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

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

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C.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

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D.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就能保障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顺畅流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以城市快速发展,产生诸多城市病的现状为立论基础,提出城市群建设是解决城市病问题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

B.文章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城市群内应该怎样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

C.文章第四段阐明了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对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构建措施。

D.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主体部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强调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城镇格局,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路径。

B.不仅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群之间也应该注意错位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

C.随着新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群的实体基础设施将被智慧基础设施取代。

D.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优先地位,要求我们在城市群建设中重视绿色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有些人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但恰恰是这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境界,更好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