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医院患者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下面是一位大学生受邀回高中母校所作报告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这次能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不胜荣幸。在校史馆中,我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忝列校史名人录,非常羡慕也非常惭愧。学生不良,有几幅拙作奉送给母校,敬请惠存。今天有许多恩师在座,我来不及一一拜谢,一定另找时间登门拜访,当面赐教。我的发言也许有不妥之处,欢迎禀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我国几千年传统语文教育中—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 的方法与理论也被语文教育研究者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寻根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育现代性 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宣称“新”的东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成为现代书面语主流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与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对传统语文教育知之愈全、愈深,才能用之愈当,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B.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C.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的道路。
D.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普及化、大众化的道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B.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D.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立竿见影 建设 遮掩 扬汤止沸
B.立竿见影 建构 遮掩 扬汤止沸
C.行之有效 建设 遮蔽 刻舟求剑
D.行之有效 建构 遮蔽 刻舟求剑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几个人在一起,看见德行高的人,就学习他的长处;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禅如果能跟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商量宫中大小事情,然后实施,可以达到的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高远胸襟而被后人传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于轵道①旁。诸将或言诛子婴。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子婴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②如故。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旦日,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①轵道:轵道,亭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②案堵:安居,安定有序。案,通" 安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B.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C.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D.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B.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C.骑, 古时一人一马的合称。《史记·陈涉世家》中有“骑千余”;而“乘”是指拉一车的四匹马,如“千乘之国”,指有四千匹马的国家,属大国。
D.司马:西周始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出征。战国时楚国分左、右司马,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子婴投降后,将领们主张杀死他,沛公反对,认为子婴已经投降,再杀他就太不吉利了。
B.沛公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不同于秦朝的暴政苛法,宣传开后,百姓欢欣鼓舞,争相犒劳沛公的将士。
C.项王听说沛公已经平定了关中,十分恼怒,打算派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范增也劝项王攻打沛公。
D.项伯连夜见张良,回去把沛公的说辞报告给了项羽。第二天,沛公带领随从亲自到鸿门来感谢项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可急使兵距关,无内诸侯军,征关中兵以自益。